《长安的荔枝》的播放已经结束,而那尔那茜的热度也随之消退。近期,内蒙古方面公布了针对那尔那茜的相关调查情况,明确指出其涉嫌“高考报名材料存在造假行为”。退休媒体人胡锡进先生对此给予了公正的评价,他指出:“我国的高考制度在总体上显得极为严格和刚硬,然而在其边缘地带,却有人采取高考移民、钻委培生漏洞等不同形式的逃避策略……这些手段往往无需动用过多权力,它们利用我国熟人社会的运作方式,借助基层腐败现象得以实现……过去,那尔那茜的这种行为或许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宽容和接纳,然而时至今日,她在采访中的一句话却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追溯……”
认可事实的存在,却试图减轻其恶劣影响,这通常被视为一种辩护策略。一方面,他们强调高考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却又暗示公众对于违规行为应持宽容态度,这种做法显得自相矛盾。尤其是老胡所言,这些违规行为或许并不需要过大的权力即可实施,其结果却是普遍存在。面对如此众多利用漏洞违规的考生,怎能不对其对高考公正性的影响产生严重担忧,这又如何让人容忍呢?
老胡身为资深媒体人士,2008年的时光虽已逝去,却并非遥不可及。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移民”现象逐渐崭露头角,至2008年前后,该现象已达到高潮,各地考生及家长纷纷抱怨不已,此话题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所谓“过去更容易被容忍和接受”的说法,实则并不属实,特别是在高考移民问题最为严重的2008年前后。为了应对民众的强烈反响,我国教育部及各地方省份年复一年采取严厉措施,对“高考移民”这一不良现象进行深入调查和坚决打击。特别是对于那些深受其害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如内蒙古自治区等。
网络资源中不乏相关资讯,比如《中国青年报》报道,2007年内蒙古对459名“高考移民”进行了查处;同年,《阳光高考网》披露,内蒙古与各盟市教育局、公安局、监察局联手,对“高考移民”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经核实确认的“高考移民”将被剥夺各科成绩及录取资格;而对于参与作弊的招生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将受到严肃处理,情节恶劣者还将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惩处……这恰恰反映了当年的真实立场,何来“容忍和接受”之说?
2008年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青海省的文科高考状元竟然是“高考移民”,他们的户籍和学籍都是伪造的,而且他们的家长还贿赂了招生办的工作人员来获取入学资格。经过调查发现,文科前10名中竟然有3名也是“高考移民”,这个比例让人震惊不已……这些违规的考生最终都被剥夺了录取资格,并且被永久禁止在青海参加高考。(西海都市报)
因此,切勿对年轻网友进行欺凌,我们成年人不应随意乱说。往昔高考移民现象的猖狂以及公众的强烈不满,时至今日仍让人记忆犹新。正因我们一次次坚决打击、持续封堵漏洞,如今此类事件才逐渐减少。
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舆论环境变得严格就采取严厉措施,而应遵循当年的规定行事——抱歉,那时候恰好是严打的高峰期,伪造学籍和户籍是会入狱的。
那么,那尔那茜是否属于高考移民?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往昔,我们已经梳理了高考移民的各种手段,诸如空挂学籍、空挂户籍等,只要沾染其中一项,便被视为高考移民。那尔那茜的行为,正是在教育发达地区就读,却选择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参加高考,这种钻空子的做法,早已被识破。
调查组固然也希望将事情尽量简化,比如说将问题定性为“高考报名材料造假”——仿佛是那尔那茜自己随意填写了一个学校的信息并提交上去——然而,这真的可能吗?这并非简单的“材料造假”,而是“伪造学籍”。那尔那茜从未在当地就读过,却伪造了一套完整的学籍资料,并且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门的审核,这在2008年“重拳出击”的高压环境下并非易事。那尔那茜作为受益者,然而这些任务并非她单凭一己之力所能独立完成。需依照当年的查处强度,挖掘出教育部门中那些接受请托、伪造事实的人员以及协助者,对其中应移交司法机关的,必须予以移交,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调查。
一些人仍旧为那尔那茜鸣不平,甚至将她与“北漂”群体相提并论,质疑她若不返回内蒙古参加高考,还能在何处应考?实际上,若没有学籍,她完全可以在户籍所在地以社会考生的身份进行报名,除了少数提前录取的军警院校有所限制外,与其他考生并无二致——每年众多复读生不都是这样报名的吗?之所以有人选择伪造学籍,无非是想尽可能地占尽便宜。
高考的公平性始终是头等大事,自上世纪至今未曾有过丝毫妥协。早年虽曾遭遇过作弊、泄题等事件,但正是这些才催生了现今的考场安检和武警押运措施。高考的公正性是在与违规违法行为的长期斗争中逐步提升的,而高考政策也在民众呼声的推动下持续改进。对于平民子弟而言,高考是极为有限的上升途径,与之相关的各类违规作弊行为,历来都是全国民众深恶痛绝的现象。无论在2008年还是1998年,都未曾出现过任何年代是“易于被容忍和接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