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设宴款待了来自非洲的五位国家领导人。然而,在宴会上,他接连引发尴尬局面:一方面,他不断询问利比里亚总统英语是如何学习的;另一方面,在非洲国家元首发表讲话时,他公然做出手势,催促发言加快速度。在此过程中,特朗普反复强调美国对非洲的政策将“从援助转向贸易”,并试图以此为由拒绝向非洲提供援助。
报道指出,在安哥拉举办的上月美非商业峰会中,美国代表团持续力推所谓的“援助转贸易”策略。与此同时,非盟委员会主席代表非洲各国政府,对美国代表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其焦点集中在美方的“对等关税”威胁以及即将对非洲国家实施的签证限制措施。
英国专栏作家大卫·皮林曾发表文章,提到“特朗普的非洲策略或许对中国有益”。在文章中,他批评了美国的非洲政策,认为其缺乏连贯性和积极性,“这反而凸显了中国作为非洲更可靠合作伙伴的形象”。
因此,中国在非洲民众心中的地位超越美国,这一点并不让人感到惊讶,正如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非洲项目负责人扎伊纳布·乌斯曼所言,美国针对非洲的政策已经使得多个非洲国家的非移民签证的有效期限被缩短。
根据最新公布的“非洲晴雨表”民调数据,我国在非洲地区的受欢迎程度已超越美国,跃居首位。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非洲29个国家的民望高达60%,远超地区组织、非盟、美国、欧盟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组织,位居榜首。而美国在该地区的民望为53%,位列第四。
民调结果表明,我国在非洲的受欢迎程度高达60%,位居榜首;“非洲晴雨表”网站亦如此显示。
哈德森指出,不论美国由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掌政权,非洲民众普遍觉得美国对非洲的态度冷淡、不够可靠,且过于苛刻。他进一步阐述道:“华盛顿方面往往自以为其行动在非洲是出于纯粹的利益考量,且对非洲大陆有益,但鲜少反思这些行为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或是可能引发的意外影响。”
哈德森指出,在非洲人的视角中,美国实际上主导着诸如国际金融机构和联合国(UN)等众多全球性组织。这些组织在推动美国利益的同时,往往会对非洲的经济以及民众造成不利影响。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商业与管理科学领域的副教授X.N.伊拉基指出,中国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其显著的存在感。
他阐述道,我国在非洲承建的道路、高速路、港口以及建筑等工程比比皆是,这让其影响力得以直观地被民众目睹并体验;相比之下,西方的影响力则更多地体现在诸如民主制度、法治精神、教育体系等软性领域,其具体成效则因人而异,各有看法。
伊拉基指出,在肯尼亚,中国媒体的影响力正逐渐增强。贸易商们纷纷前往中国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非洲民众开始了解真正的中国,并能够独立作出自己的判断。他进一步强调,美国取消援助并提高关税,也是导致非洲降低对美国好感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伊拉基指出,“西方的仁慈形象正在逐渐褪色”,过去无论是酒店小费还是外援资助,西方在非洲都被看作是慷慨与友善的象征。然而,如今许多非洲人却觉得美国正对异乡人紧闭大门,或许非洲人也开始对美国心生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