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幕,长夜将尽凭何获两大重磅奖项?

admin

上海国际电影节第27届圆满收官,由王通执导的影片《长夜将尽》荣获“评委会大奖”与“最佳女演员奖”两项重要荣誉。演员邓超亦直言:“这无疑是今年我观看到的最为出色的电影之一。”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这部影片如此吸引人?从艺术角度来看,它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呢?

社会新闻始终是电影创作的关键素材来源。诸如我国《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韩国《杀人回忆》以及美国《十二宫》等众多经典影片,均充分展现了这一创作方式的持久吸引力。当然,那些令人震惊的谋杀事件、令人费解的道德悲剧或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奇异社会现象,仅仅是给电影披上了一层吸引人的故事外衣。而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实则取决于创作者是否能够穿透社会新闻的表面现象,深入挖掘出更具广泛意义的人性深层内涵和时代病态,进而将新闻素材的框架赋予人性的温情和哲理的厚度。

《长夜将尽》以十年前在我国引发轰动的“保姆杀害老人案件”作为故事的核心,有评论指出,该片“运用冷静的影像手法和犯罪题材的外衣,蕴含了深刻的人文情感”,“通过锐利的镜头语言,精确地揭示了当前社会养老问题的复杂性”。导演王通在接受采访时也直言不讳,正是对现实世界的持续关注与深入思考,驱使他选取了这个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题材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实际上,该影片所追求的艺术抱负远不止于呈现养老问题的困境,亦非仅仅描绘亲属们在面对失能老人时所遭遇的伦理难题,更深层的是,它试图将具体的社会现象提炼升华,进而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作为犯罪片的《长夜将尽》令人错愕

在《长夜将尽》这部作品中,由万茜扮演的“毒保姆”叶晓霖在照料无法自理的老人时,往往只能保持几天的耐心,随后便会采取极端手段。不过,在照看马德勇的父亲时,马德勇却觉得她表现得“温柔周到、细心入微,宛如天使一般,笑容尤为迷人”,这让他情不自禁地陷入了情网。

显而易见,叶晓霖在《长夜将尽》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她的存在是推动故事进展的关键,同时也激起了马德勇对她的倾慕和追随。然而,电影中却有意避开了关于叶晓霖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以及婚姻状况等关键细节,仅用“37岁”、“患有心脏病”等零散的信息来描绘她的形象。这种处理手法虽然留有悬念,但也潜藏着不小的叙事风险。当观众们难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洞察叶晓霖犯罪背后的动机时,这个原本应与现实紧密相连的角色形象便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有时甚至可能降低故事的信服力和感染力。

幸运的是,万茜凭借其内敛而充满力量的演绎,竭力填补了这一叙述上的不足,同时,在有限的角色舞台上,她塑造了一个多维的人物群像:在狠辣之中流露出柔情,在平静之下隐藏着狂热,以冷峻的外表掩饰着易碎的内心。在马德勇深情与善意的触动下,叶晓霖那颗如冰般坚硬的心终于出现了一丝裂痕。她带着困惑与不舍的目光回望马德勇,脸上依旧保持着那份刚毅,然而眼眸中却隐约透露出感激与羞愧。正是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让叶晓霖摆脱了“冷血杀手”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人性的丰富与复杂。凭借该角色,万茜荣获了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女演员奖,这一荣誉当之无愧。

_《长夜将尽》:在社会议题中透视时代症候与人生哲思_《长夜将尽》:在社会议题中透视时代症候与人生哲思

影片对叶晓霖的出场设计充满寓意:她在一个跟拍的长镜头中,始终以背影呈现,独自逆着人流前行。这一开场预示了叶晓霖在故事中扮演“异类”的角色,她似乎与这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孤独地站在众多人之中。

她的这种“特立独行”很快在找到雇主之后得到了证实。人们亲眼看到她以一种近乎仪式般的手段执行“死亡程序”:一边轻柔地哼唱着摇篮曲,一边平静地为老人递上安眠药,紧接着毫不犹豫地注入农药。这种强烈的反差行为模式,塑造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人间恶魔”形象。叶晓霖在职业介绍所求职过程中,遭遇老板娘的侮辱,她选择沉默以对,但在离去之际,她冷静地点燃了对方的灯箱广告。这种隐忍的反击,更凸显了她行事果断、报复心强的个性特点。

遗憾的是,尽管观众能够清楚地辨识出叶晓霖的行为举止,却始终无法窥探到她内心的奥秘。在叶晓霖对老人施行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安乐死”之际,观众既未能找到弗洛伊德关于童年创伤的理论来解释,也未能发现明显的社会压迫痕迹。影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如此彻底地缺失,使得角色显得模糊不清,让人感到疏远。

叶晓霖是个擅长算计、追求利益的功利主义者,他坚决执行“即便不满一个月也要按整月发放工资”的严格规定。然而,这位冷酷无情的“死亡天使”却拥有着端庄秀丽的容颜和温婉平和的气质。根据现实经验和新闻中的案例,那些长期从事这种卑劣残忍行为的人,很难保持如此清新的气质;而一个外表出众的年轻女性选择从事养老保姆的工作,似乎也难以找到合理的解释。这些冲突点,若置于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黑色电影或心理悬疑作品中,或许能够成立,然而,在一部标榜现实主义的社会题材犯罪影片中,却显得格外不协调。

这种创作上的难题揭示了电影在类型归属上的模糊立场:它一方面试图维持犯罪题材电影的叙事结构,另一方面又拒绝遵循该类型电影的编剧规则。这种情况可以归结为两种可能:一是编剧在角色塑造上犯了严重错误,二是电影仅仅利用犯罪片的表象来探讨其他议题。显而易见,电影的真正意图属于后者。

作为时代切片的《长夜将尽》令人惊醒

影片借助电视新闻对“火星探测计划”和“世界末日”的报道,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2012年左右。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年代选择,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在人类关注重大议题的当下,那些被忽视的老年生活,反而成为了最为真实和最为刺痛人心的痛点。

马德勇的父亲的人生历程,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曾是掌控矿业的“矿霸”,那段时光虽然充满了暴力和粗野,但他始终坚守着江湖的道德底线。然而,当这位粗犷的英雄试图涉足房地产行业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曾经熟悉的生存法则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道德让步于利益的新秩序。在父亲耗尽家财之后,他仅保留了两栋坚决不放弃的半成品建筑,这不仅体现了失败者最后的固执,也饱含了他对那个激情澎湃年代的深切思念与孤独守望。

父亲瘫痪后,那种时代变迁带来的痛苦感被极大地加剧。子女们对赡养义务的推卸,父亲病重时他们表现出的冷漠与算计,以及父亲离世后对遗产的争夺,共同描绘出一幅让人感到心寒的当代家庭画面。尤其是当老人因尿失禁而痛苦地呻吟时,孙辈们却像观看喜剧一般大笑不止。这种代际间的冷漠,其冲击力远胜于任何直接的批评。

马德勇一家的经历,从那个崇尚道义的江湖岁月,过渡到金钱至上主导的房地产业时代,再到养老问题中亲情丧失的困境,其遭遇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折射出了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进一步来说,与那些因金钱而反目的兄弟姐妹相比,与那些对亲人痛苦视而不见的冷漠眼神相比,叶晓霖真的就更加邪恶吗?因此,电影所探讨的不仅仅是为何保姆会犯下杀人之举,更深层次的,它是在质疑:当整个社会深陷于功利主义的泥潭之中,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守护那微弱的人性之光?

《长夜将尽》:在社会议题中透视时代症候与人生哲思_《长夜将尽》:在社会议题中透视时代症候与人生哲思_

马德勇所养的这头显得苍老的老狮,无疑是电影中最为巧妙和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它曾是一头威猛无比的猛兽,但现在却只能在铁笼里艰难地度过余生,这和马德勇的父亲有着惊人的相似。导演的镜头并未仅仅停留在对衰老的同情上,而是用更加锐利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时代是如何对待这些“过时”的强者。狮子的结局往往是被送往酒厂,耗尽其最后的利用价值,而父亲若能早逝,这或许便是对子女们最大的馈赠。

电影通过对比两组电视画面,巧妙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分裂现象:马德勇值班室内频繁播放的极限挑战节目,真实地反映了消费社会的本质,将所有价值消解成了娱乐至死的空洞象征;而瘫痪的父亲偏爱观看火星探索纪录片,这恰恰映射了人类渴望摆脱平庸世俗生活的愿望。这两个并置的影像世界映射出多数人的心灵痛苦:一方面是粗鄙而功利的现实沦陷,另一方面是对超越性价值的无尽渴望。

在这种背景下,叶晓霖的出现显得颇具深意。她为老人实施的“安乐死”对某些家庭而言,无疑造成了巨大的伦理上的痛苦,然而对于一些家庭,尤其是老人本人,这或许是一种解脱。记得父亲自杀未遂后,目睹叶晓霖为他执行死亡流程时的那份平静,这暗示了父亲的价值观念:与其在屈辱中艰难生存,不如在尊严中果断结束。

作为人生隐喻的《长夜将尽》发人深省

《长夜将尽》中叶晓霖的形象塑造显得较为抽象和模糊,但若我们摆脱对传统犯罪片中凶手动机写实性的期待,便会注意到导演有意将叶晓霖塑造成一个充满冲突的角色:她既是“恶”的极致体现,却又裹着温柔体贴的表象;她犯下了极端邪恶的罪行,却同时散发出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种“罪恶与美丽”的矛盾融合,让叶晓霖摆脱了常规的反派形象,转而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象征符号。

《长夜将尽》:在社会议题中透视时代症候与人生哲思__《长夜将尽》:在社会议题中透视时代症候与人生哲思

叶晓霖所展现出的矛盾性格,映射了人性的复杂多面,同时也反映了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杂。马德勇的姐姐与弟弟对待父亲和马德勇时显得冷漠无情,然而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却显得格外体贴和慈祥,这难道不是一种“罪恶与美好”的体现吗?马德勇预知了狮子皮皮的悲惨结局,叶晓霖劝说马德勇将其终结,但马德勇内心却难以割舍。若马德勇下定决心“成全”皮皮,这又是否算得上是一种“罪恶与美好”的抉择呢?种种迹象表明,叶晓霖在影片中向观众警示,当评价人性、洞察世界时,往往难以仅凭非黑即白的是非观念作出判断。

马德勇,一个历经亲情背叛与被社会遗忘的男子,他对于叶晓霖的执着追求,实则是对抗生活荒诞的最终抗争:他宁可选择拥抱那致命的温暖,也不愿继续沉溺于毫无希望的冷漠现实。然而,当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题材相遇,这种美学上的尝试,要么能成就一部杰作,要么则可能变成一场故弄玄虚的失败实验。《长夜将尽》所引发的争议,或许也正源于此。该电影灵感源自一则社会新闻报道,然而其最终的表现手法却富含隐喻与象征,与实际社会现实相去甚远。

此外,马德勇对叶晓霖的病态倾慕,映射出人性深层的普遍执着与渴望。人性的好奇天性使然,我们往往对一切透明可见的事物感到乏味;而对于那些毫无隐秘之处的“表里如一”之人,只会让人感到兴致全无。叶晓霖象征着世间既神秘又充满危险的图景,映射出人类永恒的迷思:“神秘”能激发人们的探索欲望,“危险”则能激起人们的征服欲望。

《长夜将尽》这部作品不仅洋溢着勇气,更是一部追求艺术高度的电影。在描绘叶晓霖的行为时,它并未止步于道德或法律的简单评判,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个时代的深层意义。尤其是,面对叶晓霖那看似温和实则心怀恶意的面容,影片同样揭示了那些隐藏在温情面具之后的算计、邪恶与虚伪,这些同样让人感到寒心。叶晓霖的形象之所以显得多维,在于她既是加害者,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和一面镜子,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隐喻。电影更是在警示观众:若人心日益变得粗俗和贪婪,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另一个叶晓霖?这种令人不安的思考,或许正是本片最具价值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