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携手其他五部门共同对外公布《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中提出了19项关键措施,为金融促进消费的发展绘制了清晰“路线图”,旨在更有效地满足消费领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通过手机平台申请,消费贷款即刻到账;持信用卡支付,餐饮消费可享受折扣优惠;“国家补贴”与分期免息政策叠加,消费者在以旧换新时享有更多优惠……为了激发消费活力,金融机构纷纷采取积极措施,金融资源正持续不断地流入消费市场。
为加大对消费领域的扶持力度,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十九条关键措施。这些措施旨在从提高消费能力、丰富消费领域金融支持、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增强消费供给效率、改善消费环境以及强化政策保障等方面,具体指出了当前金融促进消费增长的具体方向和关键点。
拓展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需充分发挥信贷作为主要渠道的作用。建议中强调,需创新并完善信贷产品,增强对符合条件消费行业经营主体的首次贷款、续贷、信用贷款以及中长期贷款的扶持力度。
这预示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将投身于消费经济领域,通过首贷来破解创业难题,利用信用贷款帮助轻资产企业实现更佳的成长,同时通过续贷以及中长期贷款来确保获得稳定且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指导意见中提及的优惠政策众多,诸如:扩充对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行业信贷资金的投入;增强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旧家电回收和以旧换新、家居装修及厨卫设施更新、生活必需品供应等相关企业的信贷扶持;以及拓展居民购车消费信贷产品的种类……
为激发消费潜力,我们不应依赖信贷过度扩张,而应实施“精准施策”,增强对消费关键领域的金融扶持。本次意见具体指出了金融扶持消费的焦点——涵盖商品消费、服务消费以及新兴消费,并提供了相应的指导意见:
在促进商品消费规模扩大的过程中,我们倡导金融机构通过多样化途径和方法,完善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金融服务;在扶持服务消费领域的发展上,针对文化旅游、体育、娱乐、教育培训以及居住服务等关键领域,创新金融融资模式;同时,在培育新型消费形态上,积极探寻金融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和健康消费等新兴消费形态提供有效支持的具体途径与手段。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对个性化和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多,金融机构正紧密追踪消费场景的多样化发展趋势,逐步将客户潜在的需求转变为实际的市场需求。
金融支持范围广泛,涵盖了对文化、旅游、体育设施、赛事及演艺场馆、医疗和养老设施等消费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同时,也在交通、物流、仓储以及供应链等商贸流通项目上加大了信贷力度;此外,还包括了对骨干市场设施、冷链物流基地、乡镇商贸中心、商场超市以及集贸市场的改造升级。金融服务的触角持续拓展,致力于打通消费链条上的各个关键环节,以推动消费供给能力的提升。
为了促使金融机构增加金融支持,必须加强政策上的鼓励措施。应当设立专门用于服务消费和养老领域的再贷款项目,充分利用支农和支小再贷款的额度,同时,支持那些符合条件的企业,如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以及金融租赁公司,发行金融债券。这些在相关意见中提及的金融手段将持续发挥作用,助力相关机构和企业以更低成本获取资金,从而为促进消费创造一个有利的金融氛围。
全面激发消费活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精准把握核心环节,实施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相关意见着重指出,要稳固宏观经济根基,加强金融、财政以及产业等政策的协同效应,并将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作为金融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大力推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积极推广满足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新型金融产品,促进居民就业和增加收入,完善养老、健康等保险保障体系……这些政策措施正助力居民提升消费能力、增强消费信心,不断激发消费潜力。
金融机构正着眼于明确的方向和核心要点,在消费供给与需求两端加大金融服务的力度,促使金融资源如活水般源源不断流向消费领域,进而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策划: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