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西夏陵成功申遗!见证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的独特魅力

admin

_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_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

2025年7月10日,宁夏银川地区,摄影师王鹏通过无人机捕捉到了西夏陵的1号和2号陵,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新华社于7月12日从银川传来消息,主题报道:我国新增的第60项世界遗产,生动展现了西夏时期的历史风貌以及民族间的和谐交融。

_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_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

新华社记者马思嘉、艾福梅

7月11日,正值当地时间,法国巴黎举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此次大会上,“西夏陵”荣获殊荣,成功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此举标志着中国世界遗产的数目达到了第60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西夏陵的完整性及真实性给予了认可。该陵墓不仅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以及建筑形制均沿袭了唐宋时期的陵寝制度。同时,它还融合了佛教信仰和党项族的习俗,孕育出了独特的信仰和丧葬传统。此外,西夏陵还见证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宁夏银川市贺兰山洪积扇戈壁滩之上,坐落着西夏皇家陵寝——西夏陵。公元1038年,党项民族创建了西夏政权,与宋、辽、金三国并存,其都城定于兴庆府(现今的宁夏银川),在鼎盛时期,曾傲视河西走廊。然而,西夏在1227年走向灭亡,西夏陵随之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沉寂,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

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__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

直至1972年,西夏陵才初次被考古学领域所关注。经过半个世纪的挖掘与探索,西夏陵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考古发现表明,西夏陵遗产的核心区域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涵盖了9座帝王陵墓、271座陪葬墓、一座规模宏大的北端建筑遗址以及32处防洪工程遗址。

这些遗存,连同西夏陵出土的超过7100件精美的文物,共同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生动而鲜活的历史长卷。鎏金铜牛栩栩如生,绿琉璃鸱吻晶莹剔透,这些细节展现了西夏与中原文明在精湛手工业技术上的传承;众多西夏文与汉文残碑,揭示了西夏文字的繁复神秘以及宋夏文化交流的深厚底蕴;石刻经幢、迦陵频伽等建筑部件,彰显了西夏民众对佛教的虔诚信仰;而钱币、丝绸、珠饰等陪葬品,则有力地证明了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显著地位……

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_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_

宁夏博物馆内,2024年11月26日,新华社记者王鹏记录下了这尊鎏金铜牛的影像。

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__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

陈同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的名誉所长,同时也是“西夏陵”申遗咨询团队的负责人,他指出,西夏位于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汇的边缘。据史料所载,除了党项族,西夏之地还居住着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个民族。这些民族各自独特的生计方式、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共同为西夏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特质,而西夏陵便是这一多元文化特征的生动体现。

西夏陵集中展现了西夏在文化、艺术、宗教等领域的丰富内涵,充分揭示了西夏对中原文化的敬仰与传承,同时亦彰显了党项民族独特的创新精神。西夏学专家史金波如此评价。

选址考量之下,西夏陵座落于贺兰山之侧,面向蜿蜒的九曲黄河,俯瞰着银川平原,都城所在地,其格局与中原王朝帝陵“背山面水”的传统相契合。在布局设计上,西夏帝陵继承了北宋帝陵的诸多要素,如陵门、角阙、献殿、神道、石像生等,并保留了神道与陵城之间的轴线对称布局特点。然而,它摒弃了雀台与石像生之间原本成对的乳台,转而以碑亭取而代之,这一设计在北宋帝陵中未曾出现,但在唐代帝陵中却有所体现。

西夏陵遗址中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包括石雕、陶瓷、铸造和纺织等,这些发现不仅展现了西夏对中原地区高超手工业技艺的继承,同时也揭示了其在审美形式上的独到创新。

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__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

1972年的考古发现确定了它的身份,1988年它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到了2025年,它又荣登世界遗产名录……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不断深化对西夏陵的价值研究并加强其保护与管理,使得这一历史遗迹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_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_

2019年10月2日,众多游客聚集在西夏陵博物馆,他们正专注地观赏着馆内展出的瓦当和滴水。这一幕,被新华社记者冯开华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政府在保护西夏陵文化遗产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就表示高度评价,并认为我国在文物保护法律体系构建、保护管理机制创新、土遗址保护实践及科研工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维护这一遗产的完整性及真实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_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_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见证西夏历史与民族融合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前副主任王昌丰指出,自“申遗”项目启动以来,银川市联合敦煌研究院等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对遗址墙体根部腐蚀、墙体裂隙及裂缝等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并创新了一系列新技术。截至目前,已成功实施遗址加固工程60项,有效消除了帝陵及主要陪葬墓的稳定性隐患和表面侵蚀问题。目前,西夏陵的保护工作已步入预防性保护的新阶段。

罗曼,这位法国的西夏学研究者,提出西夏陵的陵寝体系汇聚了中原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党项民族独有的习俗,生动地呈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历程。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特性,使得西夏陵成为了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建筑艺术以及丧葬文化的关键实物资料。其申遗的成功,无疑将极大地丰富全球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陈同滨认为,西夏陵所呈现的多元融合之特色,彰显了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面貌以及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并阐述了其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具有的借鉴和启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