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到新年,全国各地的华人都会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满怀喜悦地迎接“新年伊始,万物更新”。从这个辞旧迎新、祈福吉祥、团聚和谐的节日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古老文明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和哲学理念。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民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进一步彰显了春节蕴含的全球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评论道:“传统春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密切相关。”
说起春节,每个中国人都能回忆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民俗学家认为,春节不是一个单位的“节”,而是一系列的“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前后全国各地都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年”。这也是我国以“春节——中国人民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作为遗产项目名称的基本依据。
“过年”的历史由来已久,从春节名称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早在《尔雅·释天》中就有“夏曰隋,商曰巳,周曰年,唐曰载”的记载。正月初一历史上还有元正、元日、元旦等名称变更。 。虽然春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但“过年”的习俗却一直流传下来。可以说是名不副实。因此,当代人应该从连续性、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待春节。
从古代的年末祭祀、年终庆典,到现代的电子鞭炮、微信拜年,年俗文化内涵包罗万象,实践形式多样,精神内核坚定不移。它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点,即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也体现了春节寄托的人文情感和家国情怀。吃年饭、贴春联、穿新衣、挂灯笼、祭祖、走亲访友、逛庙会等以家庭为主的庆祝活动,是中国人体验认同感和幸福感的方式。历史延续,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巩固人与人和谐共处理念的活载体。
从内容上来说,春节的风俗习惯是无比丰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的五个“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工艺品。春节的风俗习惯与这五个“地区”完全融为一体,实属罕见。不用深究,就知道中国的过年传统在很多方面、很多维度、很多层次上与人们的整体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
只有站在全球视野重新审视春节文化,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背后常常被忽视的积极功能和作用。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对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材料准备提出了新的要求。该委员会牵头设立了七个“优先行动领域”,以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春节与六大“优先行动领域”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在粮食安全方面,“春节”传承项目包括粮食种植、加工、保存、节日食品准备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它寄托着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不断强化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理解;在素质教育方面,春节的相关习俗知识、技能和传承方法为教育系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作为一种补充教育和正规教育,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是通过多年的习惯实践形成的;在性别平等方面,春节习俗中性别平等的理念日益凸显,显然,作为统治者,它印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在包容性经济发展方面,春节产生的消费需求为社区成员可持续生计和体面就业提供了重要机会,鼓励社会所有成员一律平等。参与经济活动;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国在春节习俗实践中不断强化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理念,为环境低碳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做法;在平安和社会凝聚力方面,春节的开放和包容传达了“和谐”的理念。这一理念不仅加强了社会内部的团结与和谐,也增强了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
2023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将农历新年定为联合国浮动假日,再次确认了春节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随着春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海外华人社区的庆祝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在世界许多地方,贴春联、挂灯笼、舞龙舞狮等春节庆祝活动已经或正在成为当地新民俗的一部分。
如今,春节在保留传统范式的同时不断吸收新元素,让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成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不仅如此,春节习俗的内涵还与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关切密切相关。毫无疑问,其优质文化基因指向未来。通过保护和弘扬春节习俗,可以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明互鉴增添强大信心和动力,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拥有这样的优秀文化传统而自豪。
(光明网记者刘子录编译)
《光明日报》(2025年1月18日第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