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回资金的速度之快出乎意料,电梯更新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提及去年成功找回的那笔超过60万元的小区公共收益,沪上某小区的李阿姨至今仍难掩内心的喜悦。最近,静安区城管执法局处理的“某物业服务企业非法侵占物业公共收益案件”被评为2024年度上海市行政执法领域的“十大典型案例”。
一线攻坚,啃下“硬骨头”
2024年1月,一则关于“电梯老化亟待维修却缺乏资金”的居民诉求引起了广泛关注,由此暴露出某小区公共收益管理方面的问题。江宁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迅速作出反应——在短短两小时内赶到现场进行核查,并在三天内确定了初步的证据,随后在一周内便启动了专项审计工作。
物业方面提到存在口头协议,而业委会则表示并未遵循业主大会的程序。江宁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的执法队员回忆道,他们面对长达8年的财务收支混乱账目,便与第三方审计机构一道,对每一笔款项进行了细致的核对,并最终揭露了某物业公司违规分得了60余万元的事实。鉴于新旧法规的过渡问题,街道严格执行“以旧为准,兼顾轻罚”的原则进行裁决,在要求全额退还款项的基础上,对于2019年新规实施后发生的侵占行为,依法进行了8万余元的处罚。
江宁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的负责人直言,要实现街道的快速突破,关键在于区城管执法局事先搭建的“执法基础”。从法规培训的初期阶段,到案件会商过程中的专业辅导,区城管执法局始终扮演着坚实的“后盾”角色。
统筹指导,筑牢“制度堤坝”
基层执法并非独自作战,关键在于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准备齐全的装备。静安区城管执法局的相关负责人指出,自2021年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启动后,该局便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行了区局与街镇之间的案件联合商议和审核机制,并且与区法院、检察院等机构建立了兼职交流以及案件共同协商的机制。这些机制在公共收益案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区司法局进行了三次法制审查,联动区房管局调取了历年物业合同,并指导街道规范了审计流程,确保每一步执法行为都经得起严格的检验。
在长期的执法工作中,静安区城管执法局提炼并构建了一套“执法规范化、案件数字化、协作日常化”的治理体系。比如,借助“多格合一”这一平台,能够实现问题的及早发现和迅速处理,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管理模式。“这就像为基层执法队伍配备了一台‘导航系统’,确保他们不会走错路,同时还能有效避开各种障碍。”一位参与案件处理的执法队员这样评价道。
长效治理,打造“全域规范”
案件处理完毕后,静安区城管执法局以此为样本,推出了多项创新措施。借助“贴心城管进社区”的智慧云平台,实现了对非机动车管理、违章建筑整治、公共收益等法律法规的解读,以及线索上报等功能的一键式操作。居民能够通过该平台对占绿毁绿、飞线充电、违法搭建、房屋装修等问题进行反馈,而这些线索则会自动转至当地进行核查和处理。王老伯表示,如今遇到难题时,能够迅速找到解决办法,这让他心里感到更加安稳。
特别要指出的是,静安区城管执法局创立了“獬豸释案”这一品牌。每年,执法人员都会登台表演,通过情景剧的形式重现执法过程。在去年的活动中,公共收益案件的办理经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执法不仅有力,更有情。”一位现场居民代表如此感慨。
今年的“獬豸释案”活动实现了新的进展,其中设立了四个赛道,旨在深化“贴心城管”的为民服务初心、“绿色城管”的生态保护本色、“平安城管”的安全保障底线、“智慧城管”的执法效率提升以及“阳光城管”的队伍建设规范化。此举使得众多优秀的案例得以从实际操作中脱颖而出,登上舞台,并将法治的光辉洒向每一个角落。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