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春节临近之时,在富阳万市的一个水库涵洞中,一具严重腐烂的男性尸体被找到。罪犯潜逃了34年之久,然而富阳的刑警们凭借两条关键线索和一张证件照片,坚持不懈地展开了追捕。到了今年的6月7日,嫌疑人终于被抓获。他一直以来都隐匿身份,行事谨慎,现在使用的通讯工具只是一只电话手表。
男尸身份确认后,有个男人消失了
1991年2月8日,距春节仅有六日之遥,富阳万市地区的一座水库开始放水,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捕鱼。水库边有一个涵洞,三名年轻捕鱼者出于好奇,决定一探究竟,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具尸体。
图为当年案发现场勘验图
案件受理后,富阳公安局的刑侦部门迅速抵达了事故地点,负责调查的警官洪三健同志,当时仅入职公安队伍三年。
法医初步检查结果显示,遇难者为一男性,其遗体已严重腐烂,骨骼外露,推断死因是钝器伤害,推测死亡时间已超过六个月。当天气温较低,在尸体旁仅发现一串钥匙和一条陈旧的皮带。
经过细致的调查,警方在人口失踪案件中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该线索与时间点基本对应——1990年10月,有一户来自外地的居民曾向富阳警方报案,希望能找到他们走失的亲人。
民警向家人出示了那根旧皮带,女儿立刻辨认出皮带扣,那是她父亲李某长期使用的。
李某身为一家木材加工厂的经营者,于1990年陪同一位友人抵达富阳,投身于木材贸易。此后,他却音讯全无。当年,富阳警方投入了大量警力展开搜寻,然而始终未能找到他的踪迹,无论是生是死,均无任何消息。
经过实地考察和询问,发现是当地居民魏某将李某引至富阳,然而在2月8日涵洞发现男性尸体并确认身份之后,魏某便神秘失踪了。
刑警逐一询问魏某的家人好友,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刑警刚刚追到广西石料场,他又逃走了
那一年,魏某年约二十七八,家庭生活颇为美满。他在富阳的一处石料场从事采矿作业,擅长驾驶拖拉机,且略懂爆破技巧。然而,除了这些信息,警方手中仅持有魏某身份证上的那张黑白肖像照。
富阳县公安局(后更名为市局)位于万市,相距约有两小时车程。当年,刑侦大队仅拥有一辆吉普车,民警们便乘坐公交车、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来回奔波,持续排查了数月之久。最终,他们获得了一条重要线索:犯罪嫌疑人魏某已前往广西宁明县的一家石料场。
1991年10月,刑侦大队成立了专案组,并派遣了洪三健等四位民警,携带着通缉令前往广西宁明展开追捕行动。18日当天,他们抵达了石料场,并在工人宿舍的大通铺上发现,每个床位上都贴有工人的名字,其中“浙江魏某某”的字样格外醒目,然而人却已消失无踪。老板告知,该人已离开仅一周时间。
工作组四人感到心头一阵沉重,他们四处询问打听,最终在距离宁明县40公里的凭祥市得知,魏某曾在此地寻求工作机会,具体是在一家石料场。“老板们表示,他们最近才见过他,但总觉得他差那么一点。”
图为工作组走访调查
凭祥市与越南相邻,1991年边境地带尚存不稳定因素。在那一年,我们还能听到越南那边的大喇叭传来的声音。广西地区蚊虫繁盛,而到了每年的10月底至11月初,天气常常潮湿闷热。我们四人抵达当地后,很快便感受到了水土不服的困扰,但内心的不快却更甚于身体的不适。洪三健如此回忆道。
四人在一间不大不小的旅馆客房内紧密协作,历经11个日夜的辛勤努力,却依然未能发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在这接下来的三十余年间,工作组为追捕凶手,跋涉于安徽的采石场,穿梭于湖南的小煤窑,每当发现新的线索,便立即赶往现场,然而始终只差那么一点点,魏某似乎从人间消失了。
在仓库的上万份档案中
刑警翻到了他10多年前的照片
应登晓,现任刑侦大队副大队长,记得自己23年前刚加入重案组时,便听闻了这起案件。那时,常听到洪大(洪三健)等领导提及,他们对那些反复谈论的案件,其印象之深甚至超过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件。这种对案件的执着精神,无形中深深地影响了他们。
万市水库旁的涵洞,登晓曾多次踏足其地,目睹水库逐年变迁,然而,关于34年前那宗悬而未决的命案,究竟从何入手?魏某人的下落究竟又在何方?
根据前辈刑警们搜集到的信息——魏某长期从事矿业开采,仅存一张他二十多岁时的黑白照片,他擅长驾驶拖拉机、精通爆破技术,且可能没有户籍和身份记录——今年,云南某座小城传来了新消息:1992年,一名“外地人”曾在云南某矿山驾驶拖拉机,随后购置了自己的车辆从事运输工作,再后来又开设了采石场。
尤为重要的是,他办理各项手续时总是以他人的名义进行,矿区的工友们习惯称他为“外省人”,对他的真实情况所知甚少。
图为专案组走访调查
应登晓表示,经过34年的漫长等待,此刻的耐心已消耗殆尽。工作组在接到线索的当天便迅速启程,飞赴云南。抵达后,他们立刻与当地各单位取得联系,寻求协助进行巡查。在巡查过程中,他们特别关注了与办厂相关的手续登记信息。
工作组历经辗转,跨越了两个地级市,行程超过2000公里,在本地某部门的两层仓库中,他们发现了魏某于2006年所办理的许可证底档照片。该照片将时间追溯到十年前。如今,凭借先进的技术,寻人变得相对容易。
数个昼夜的守候之后,6月7日的午后,一位身穿红色短袖、皮鞋光可鉴人的男子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与2006年的许可证存档照片、90年代的身份证黑白图像进行比对,该男子的身形显得更为佝偻,然而其眉目之间,与当年通缉令上的人物形象极为相似。
应登晓呼唤魏某的名字,对方身体猛地一滞,直至被戴上手铐,那声音沙哑的人竟连一句完整的话语都无法吐露。
图为云南抓捕现场
魏某后来坦白,为了区区几千元,他残忍地抢劫并夺去了李某的生命。在审讯室中,他毫无保留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且透露,自那以后,他常常被噩梦困扰,梦中涵洞里的冷风呼啸,让他整夜无法入眠。
隐姓埋名沉默寡言
被捕时他用的还是电话手表
魏某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流亡岁月里,选择在云南边境的一座小城村庄定居,村民们皆称他为“外来之人”。他闲暇时喜欢与村民共度欢乐时光,玩牌聊天。而在经商过程中结识的朋友,也普遍认为他深谙人情世故。
当地居民对魏某的看法是,他从不参与斗殴或制造麻烦,而且酒风端正,只是性格较为沉默。有人曾这样向应登晓描述魏某:“与他共饮,直至酒宴结束,都觉得他仿佛未曾出现过。”
公安系统身份信息建设的深入发展,使得无身份、无户籍的魏某在当地的生活遭遇了严重阻碍,他既不敢尝试考取驾照,又不敢去办理银行卡,外出时只能依赖他人代驾,就连住宿也必须借助他人的身份信息。
仿佛命运的安排早已注定,魏某从富阳一路走到云南,他擅长赚钱,上世纪90年代投身木材贸易,抵达云南后,他先后创办了多家工厂,然而,这些尝试都以生意失败告终,最终,他不得不四处逃亡。
年逾花甲的他居住在一间狭小的住所,过着隐居般的生活。即便如此,他依旧恪守言行谨慎、避免麻烦的行事准则,仅使用老年手机通讯。在警方将他逮捕时,他所佩戴的,竟是一块具备通话功能的智能手表。
老刑警翻开34年前的笔记本
终于补上遗憾
案件最终得以破解,昔日意气风发的洪三健大队长如今已两鬓斑白,下个月他将步入退休生涯。当成功抓捕的消息传至他耳中时,他激动不已,感慨道:“多年的遗憾终于得到了弥补。”
洪大手持那本泛黄的笔记本,向记者娓娓道来自己的过往,他准确无误地翻到了1991年的记录:2月8日,星期三,水库后方的一个涵洞里发现了一具尸体。这样的记录,在37年的时间里,他已经用几百本笔记全部填满。
图为民警当年的工作笔记
我妻子先前曾笑我言过其实,但当她目睹这一切后,不禁瞠目结舌。她迫切地想要查阅我们婚礼那天的记录,我首次记录的内容是:“今日我心情愉悦,我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在笔记中,我还记录了那天谁来到了我家帮忙……自那以后,记笔记便成了他的日常。
以应登晓等人为代表的刑警一代,亲身参与了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他提到,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提供了更为高效的工具。回望过去,前辈们的刑侦精神实为宝贵的财富,“他们身处‘慢时代’,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对案件的处理精益求精,他们那细致入微的态度,能给予我们深远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