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对24名中国国民党籍民意代表的罢免投票和计票活动如期进行。根据计票结果,这些罢免案均未获得通过,国民党在“大罢免”首轮投票中取得了胜利。经过半年的纷扰,这次“大罢免”的首轮投票以民进党及其支持者的惨败告终,岛内民众的意愿对赖氏等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岛内众多专家向谭主表示,赖氏及其民进党当局出于个人和党派私利,强行推动“大罢免”这一荒诞剧码,对岛内社会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创伤,其带来的种种恶劣后果将使台岛承受无法负担的重负。
“大罢免”充分暴露赖当局邪恶本质
岛内舆论普遍指出,“大罢免”之举不公不义,其本质上是赖氏当局所发起的一场政治恶斗,手段卑劣,无所不用其极,整个过程偏离正轨,乱象频生,充分揭示了赖氏等人邪恶的本性。
民进党在选举中失利后,公然采取翻脸不认账的策略,企图强行夺取权力。在2024年初举行的台岛地区两项选举中,赖氏以较低得票率当选,民进党仅获得台湾立法机构113个民意代表席位中的51席,这一结果既未达到半数,还比国民党的52席要少。这种“朝小野大”的权力分布格局,使得民进党难以随心所欲地行事。台岛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在其文章中提到,民进党团在立法机构的总召柯建铭曾直言不讳,赖氏当选次日,他们便开始策划在一年内对国民党的民意代表实施“大罢免”。这一事实表明,民进党所谓的“大罢免”并非如他们宣称的“公民自发”,实际上,这一夺权行动在选举刚结束、权力交接尚未完成之时就已经秘密启动。
赖当局行为不当,滥用职权。台岛世新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江岷钦指出,执政党领导全面罢免在野党民意代表,并联合网络极端势力操纵舆论,以及司法、检调部门协助执法,这一制度性的“大罢免行动”已彻底变成了排除异己、巩固自身权力的手段。在“大罢免”事件中,当局对国民党的罢免连署进行了严密的审查,而对于民进党的连署资料中的错误和伪造行为,却选择了视而不见。这种利用司法手段进行政治打压的行为,让人深感愤慨。
赖氏亲自出马却遭斥为“废物”。“大罢免”的投票日一经公布,赖氏便急忙宣布启动所谓的“团结十讲”,试图火上浇油。然而,赖氏每次演讲都遭到一片恶评,仅仅进行了四次就因民众的不满而草草收场。《联合报》的社论明确指出,令人遗憾的是,在每一场演讲中,都没有为“大罢免”提供合理的依据。诸如“长毛象”、“清除杂质”、“少数也能取胜”、“花一万买菜就没了”等论调,已经变成了笑料,成为了反对罢免的谈资。台岛时事评论员邱毅表示,他非常期待赖氏能多发表一些言论,以便更多地揭露他无知、浅薄、偏执和病态的一面。台湾时事评论员蔡正元对赖氏进行了严厉的指责,称其为“草包中的极品,杂质中的精华”。
“大罢免”遗害无穷
岛内担忧坠向深渊
谭主留意到,近期岛内舆论对于“大罢免”所引发的负面影响深感忧虑,诸如“伤痕累累的社会”、“台岛注定深陷内耗的泥潭”等说法频繁出现。
“大罢免”之举树立了“选举后拒不认输、频繁发动罢免”的恶劣先例。中时新闻网的文章提到,一旦选举结果不满足某些人,便启动罢免程序,罢免之后又进行补选,若对结果仍不满意,则循环往复。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台湾岛每年都沉浸在选举之中,既耗费人力物力,又导致社会停滞不前。岛内民意代表黄仁指出,台湾民众迫切需要的是那些能够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执政当局。高房价、薪资增长缓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都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然而,赖氏上台后,却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选举、清算、斗争以及对外的妥协上,与民众的关切早已渐行渐远。
“大罢免”撕裂岛内社会,激化族群对立。廖元豪,台岛政治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在其文章中提到,民进党为推行“大罢免”活动,在岛内掀起了一场猎巫和诽谤的风潮。例如,街头拍照这一普通行为,也被质疑是否在搜集情报;对于表达“反对大罢免”立场的个人,则遭受了网络霸凌;而在不同立场的朋友和家人之间,要么感到尴尬,要么因此产生冲突。《中国时报》的社论则指出,“大罢免”活动已经打开了台岛人彼此仇恨、互相撕咬的潘多拉之盒,令人忧虑,担心台岛将不再如以往那般美丽,人心也将失去安宁,只剩下分裂和敌意。
“大罢免”事件凸显了赖氏及其民进党当局高层对“台岛分裂”的顽固心态。他们在推动“大罢免”的过程中,大肆宣扬“台岛分裂”的错误观点,煽动两岸之间的对立和对抗情绪。在台选务机构前委员张淑中看来,这种行为标志着向“法理台岛分裂”的蜕变,可能给台湾带来战争威胁和灾难。
岛内专家分析认为,尽管遭遇了惨痛的失败,但赖氏的性格特点使得他绝不可能就此罢休,赖当局极有可能采取任何手段来打压异见者,因此岛内各界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谭主认为,岛内民意早已明确表达了对“大罢免”的反对立场,即便是民进党的一些资深成员和“深绿”派人士也持不支持态度,赖氏一意孤行,最终受到民意的强烈抵制,完全是自食其果。若赖氏和民进党当局仍旧执迷不悟,恐怕只会自讨苦吃,面临更加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