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这地界,对西安来的朋友确实像开盲盒。
在海鲜市场逛了一圈,120元一斤的活虾和80元一斤的挤在相邻的摊位上,老板轻抬烟头说:“野生的虾须子又长又粗!”随后,在饭店点螃蟹时,服务员立刻出示了进货清单:“深色壳的螃蟹是冷水野生的,肉质紧实;而浅色壳的则是近海养殖的,肉质较为松散。”这样的价格差距,简直可以买上一盘羊肉泡馍。
海风狂暴起来烟台到西安高铁时刻表,其变化之快甚至超过了西安的天气。在金沙滩悠闲漫步,却被狂风卷起帽子,其敏捷程度堪比洒金桥的扒手。钓鱼的老人指着山丘,边比划边说:“这地形三面环海,风道一旦撞上山,便会四处乱窜,与我们黄土高原的风截然不同。”
老城区的建筑风格真是五花八门。德式小楼的红顶与民国时期铺子的雕花木窗相邻,转个弯又碰到了玻璃幕墙的写字楼。本地居民早已习以为常:"自1861年开埠以来积累的财富,十七国领事馆林立,这景象不就像搭积木一样吗?"
烟台出产的苹果特别受西北人的喜爱。那里的沙土地在白天充分吸收阳光,夜晚则受到海风的猛烈吹拂烟台到西安高铁时刻表,锁住水分。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培育,形成了独特的“脆甜基因”。果农们甚至戏称西安的苹果不适应当地水土:“在黄土高坡种植的苹果口感偏粉糯,缺乏海风这种特殊气候带来的坚韧与风味。”
公交车上不报站,这问题真是让人头疼不已。我正数着第八站准备下车,司机却突然大声喊道“文化宫到了”,吓得我差点扑到车轱辘前。本地的大姨给我传授了一个小窍门:“记住电线杆的位置!过了五个路口就按铃,这样比听广播还要准确。”
夜市早早地收了摊,让人感到意外。九点过后,街道上显得异常寂静,出租车司机对此见怪不怪地说:“码头三点钟就已经亮起了灯,忙着赶海,谁还会愿意熬夜呢?滨海广场的啤酒节才是年轻人的聚集地。”
那位卖海蛎子的老大爷说“中午时分来取海蛎子最为新鲜”,我竟然误以为是在听外语。后来我才明白,烟台方言掺杂了胶辽官话,而开发区的年轻人说话时,口音里也带上了普通话的韵味,这与陕南和陕北的方言之间的差异是相似的。
归根结底,能在烟台逗留三天便熟悉当地情况的实属不易。这里的作风横冲直撞,苹果果实甘甜可口,公交车却默默无闻——这个城市的生活节奏自有其独特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