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烟台4月25日见闻(记者 景立婷) 烟台正在推动产业升级,迈向海洋发展新阶段。2018年,烟台海洋产业整体产出达到3814.1亿元。其中,海洋装备制造板块营收超过500亿元,已发展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烟台还率先制定了《烟台海洋强市建设规划》,该规划被业内专家称作全国首个海洋强市发展蓝图。二十五日,媒体团走访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厂区,考察其持续开拓进取的做法,了解这家企业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飞速奔跑 半潜式平台订单数量居世界前3位
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原先名为烟台造船厂,该厂始建于1977年,从那时起就开始涉足海上钻井平台制造领域,其建造历史可上溯至1978年,也就是工厂落成后的第二年,当时为胜利油田打造了国内首座坐底式钻井平台“胜利1号”。
依靠自我探索前进是企业成长的必然选择。中集来福士大约耗费十年光阴,在关键产品的独立研发与自主产权方面,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国产成分由不到十分之一上升至六成,成功进入全球海洋工程装备的顶尖市场;这里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制造中心,也是国内唯一掌握自升平台、半潜平台及特种船舶全系列技术的海洋工程公司。现阶段,半潜式平台在订单规模上位列全球前三,已经交付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九座,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在全球市场占比达到百分之二十五。
这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进展神速,堪称疾驰。它设有两个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并且分布在烟台、上海、挪威和瑞典四个海洋研究基地。公司掌握的各类知识成果超过230项,其中发明专利将近100项。烟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拥有海工专业研发人员八百名,占国内海工技术人才总量的半数以上,累计承担了二十余项重大科研项目,攻克了五十余项行业核心关键技术,被国家工信部认证为首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不断突破 造“大国重器”助力国家深海战略
支持国家海洋探索计划,中集来福士持续取得进展烟台船厂招工,为海洋资源利用,贡献了更加优质、精密的深海设备。在南海神狐海域,蓝鲸1号实现了可燃冰的成功试采,它代表全球最顶尖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技术,同时也是中集来福士建造的第九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显著增强了该公司在半潜式钻井平台制造方面的规模化供货实力。
来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在烟台的作业码头区域,一台外形同“蓝鲸1号”颇为接近的钻井装置,引起了众多媒体人员的注意。蔡云涛担任的项目负责人说明,这个平台属于“在严酷极地海域作业的半潜式钻井装置”,是特别为挪威北海地区设计的,装置了脱网对接装置以及抗风浪稳定装置等先进配置,可以承受北海百年难遇的猛烈风浪,适用于诸如北极地带等极端环境,中集来福士掌握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技术专利权。
这个平台能够承受的最大作业深度为500米,能够进行最深8000米的钻井作业,可在零下20度的低温环境下工作,完全符合冰区船舶的规范标准。它通过了全球最为严格的挪威石油安全局、挪威海事局以及挪威海上工业标准的认证,并且获得了挪威船级社的认证许可。平台所有的外围逃生通道、救生船等类别的安全装置,都配备了电加热或挡风墙之类的防冻设备;在钻井地带广泛部署了防风屏障,确保平台可以在酷寒条件下顺利运作。
研发过程中,中集来福士创新了半潜平台稳定性评估的检验方式烟台船厂招工,研制了运动峰值预测软件,攻克了欧洲北海恶劣海况下传统平台净空高度等挑战,使平台作业效能增长了19%;此外,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半潜式平台噪音实验资料库及平台重量资料库,推出了多噪音点综合评估系统及重量管理新方案。施工期间运用了焊缝信息管理系统,让超过一万六千条核心焊缝具备完整追踪能力。
拥抱深蓝 做海洋装备和服务提供者
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在烟台设有基地,该基地配备有全球最大、已获吉尼斯认证的2万吨级起重设备“泰山”,并且拥有大型船坞设施,这些资源共同构筑了海洋工程项目整体组装建造的显著能力。迄今为止,该基地已经顺利完成了15座平台的吊装作业。
为配合当代渔业升级进程,中集来福士大量制造海洋养殖设施,推动烟台现代渔业开拓远洋区域,同时使海洋养殖设施朝着精良化、自动化趋势发展。挪威专用的大型深海养殖船舶,是一项开创性的开放式渔业工程,运用了全球顶尖的三文鱼自动化养殖技术,单次可容纳三文鱼体量达一万公吨,具备鱼苗自动传送、饲料自动投放、水下照明监控、水下增氧、死亡鱼体回收、成鱼自动检测等多项能力,处处体现出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特点。
着眼于将来,中集来福士持续为全新产品积蓄技术力量,他们构想的海洋中心是一种以提供优质海洋度假体验为宗旨的大型海上建筑,里面设有餐饮、住宿、交通、观光、购物等休闲娱乐项目,旨在引导人们亲近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从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旅游品牌。现阶段,已经成功研发出针对特定区域需求的海洋休闲渔业综合体的设计理念与建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