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公斤”“4.3公斤”“3.7公斤”……8月26日那天,崇明岛外面天气酷热,温度几乎到了40度。阳光炙烤着大地,在上海崇明现代农业基地里,田边正进行一场重要的测试。浙江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农科院、嘉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光明集团崇明农场等地的行家,顶着酷暑,实地考察验收了本地的“稻蟹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创制及示范”计划。当一串串稻米收获数据公布之后,作为项目技术顾问的上海海洋大学高级工程师王春心,信心大增,表示“今年将是水稻与河蟹共同获得大丰收的一年。”
崇明岛是上海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其独特之处在于拥有辽阔的水田和丰富的河蟹资源。河蟹养殖业被视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项目,然而,能够满足其生长需求的养殖空间却日益有限。如何有效利用稻蟹协同种植模式,成为水产领域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我们项目团队研发出一种契合崇明地区‘1+9’稻蟹协同养殖模式的技术方案。其中‘1’代表十分之一的水域空间,‘9’则指剩余的九成稻田种植区域。该模式旨在兼顾水稻与河蟹的收成效益,并且确保满足生态岛屿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标准。
远看去,谷穗已经呈现黄色,表明已经成熟。田地里,个头像拇指的扣蟹在水中随意活动。这属于当前试验的两种生态且产出效益好的种植方式中的一种,叫做水稻和螃蟹一起生长,既高产又高效。研究小组挑选了适合长江下游和中游区域的中稻优良品种籼米“荃优169”,它的生长周期是127天,和扣蟹的养殖时长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重合的,两者配合得相当不错。投放的蟹苗是“崇明1号”,该品种源自“江海21”中华绒螯蟹,经过改良升级而成,更契合崇明区域的气候条件、水域环境及土壤特性,具备群体产出效率高、抵御疾病能力强的优点。
历时两个多小时在实地取样分析,每个取样方内稻穗脱粒后得到湿润谷物5.63公斤,平均每平方米1.88公斤,据此估算湿润谷物亩产达625公斤。另外,从稻田中随机捕捉到扣蟹0.64公斤,平均每公斤有360只,经检查确认这些扣蟹还经历了三次蜕壳。
专家们一边测产,一边测“效益”。
“去年的稻蟹混养尝试以失败告终。”从如磊坦言,由于经验不足,他选用的水稻品种生长周期与蟹苗生长周期存在错配,导致水稻收成未达预期。不过,今年现场情况让他信心大增。他做了个估算:若在稻田里直接售卖稻谷,每斤能卖到3元;若自行收割后再卖烘干谷,价格还能再涨一倍。今年仅靠售卖稻谷,便足以覆盖人工费、育秧成本、整田开销以及施肥费用,那么后续卖蟹苗所得就全都是纯利润了!
园区的另一端,展现出一种不同的绿色高效高产方式,即稻蟹分离的高产高效模式,这种模式也实现了绿色高效高产。稻田中种植的是由上海农业科学院培育的中晚稻优良品种粳米“花优14”,它的生长周期是158.6天。紧邻稻田的小池塘里,同样养殖着蟹苗“崇明1号”。
崇明1号蟹苗的换水以及最后的尾水,会排入稻田,供稻田吸收其中氮磷等养分,氮磷被吸收后,水质得到净化,再流回蟹苗养殖池中,形成循环利用,这样既借助稻田湿地有效处理了养殖排放或尾水,又降低了养殖用水的需求。
这种方式的显著之处在于:养殖场的水体更换和流出物全部导入稻田,借助稻田湿地的功能,实现氮和磷的储存与削减,最后达成流出物标准的排放要求。王春这样解释。
据了解,这个项目名为“稻蟹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创制及示范”,它由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蟹种培育综合试验站和崇明区综合试验站提供技术支持,同时由上海崇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上海越冬绿叶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负责具体执行。
现场测产数据表明,该稻蟹共作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尚需技术完善,未来具备实施条件,可择机实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