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信锐的微信用户名一直是四个数字,象征着他尚未企及的百米纪录。当他跑出10秒06的次日,这位21岁的中国男子短跑好手,决定保留使用两年多的微信标识,把“1010”更换为“1005”。
邓信锐一直渴望突破10秒10大关,这个目标他追逐了两年有余。上个月初,在衢州举办的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上,他取得了10秒06的优异表现,终于实现了夙愿。同时,这一成绩让他获得了参加东京世锦赛的资格,并将作为首位代表中国出征世锦赛男子百米项目的00后运动员。
他赛后坦言,要不断拯救自身,这番话体现了他两年来的不懈努力和艰难历程。
两年前,在衢州地方,年龄尚轻的邓信锐并非大学里的正规短跑选手,却在2023年全国大赛中取得了10秒23的佳绩,声名鹊起。然而,当人们开始对他抱有希望时,他短暂的巅峰状态很快就消失了,紧接着便遭遇了不利的境遇。
他经历了两年艰难的挣扎,时常深陷于各种困境,难以自拔,一方面,由于他选择持续休学进行训练,导致他与家人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甚至降至冰点,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他逐渐学会了如何与失败相处,另一方面,为了打破瓶颈,他决心彻底推翻过去的习惯,对技术动作进行了全面的重新构建,在无数个深夜里,他通过自我对话,完成了与迷茫的和解。
这个决定相当重大,他谈到两年前把微信名从“1025”换成“1010”的事情时,说话的语调透着与同龄人不太一样的谨慎。邓信锐表示,每当看到自己的微信名,就会立刻意识到,还有许多目标尚未达成,同时也很明白,每天应该做哪些事情,才能逐步朝着那个目标前进。
这份清醒最终成为邓信锐在2025年赛场上的助推力:三月,他亮相室内世锦赛,仅落后0.01秒与决赛失之交臂;五月,他在全国田径大奖赛重庆站摘得桂冠,将个人纪录刷新至10秒18;六月,于榆林站再度发力,跑出10秒11,再次打破个人纪录;此次全锦赛的10秒06成绩,让他跻身中国百米选手前列,在苏炳添(9秒83)、谢震业(9秒97)、张培萌(10秒00)之后位列第四。
邓信锐的眼神一直投向远方,声称自己怀揣着更为宏大的志向。中国田径队于9月6日公布了参加世锦赛的参赛人员名单,邓信锐的名字出现在其中,他将在男子100米项目中与谢震业等前辈同场竞技。他从校园起步的短跑生涯,经历了诸多波折,如今正迈向更宽广的国际赛场。
从校园跑出来的学生运动员,出道即是巅峰
邓信锐与中国多数田径选手不同,他的发展历程一直带有明显的学生气息,校园跑道和课堂学习是他更为熟悉的领域,他并非来自传统体育学校。作为一名学生出身的运动员,这个角色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的经历串联起来。
因为年幼时体弱多病,邓信锐被父母推上了田径场
三年级期间,学校成立田径队伍,采取开放报名方式,他因此与跑步产生了联系。邓信锐由于出生时早产,曾患有吸入性肺炎,幼年时身体状况不佳,经常生病,父母认为“参与田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于是带他参加了训练活动。
邓信锐在团队中是个特别的人物,并非因为他表现突出,而是因为他与其他人差异很大。50米跑道跑四次折返成400米,同龄男生通常能以1分20秒的速度完成,他就算使出全力也只跑得1分40秒,甚至比不上班级里五六个女生。他的基础体能实在跟不上要求,训练对他来说是一天天的折磨。
每天上课结束后赶去锻炼,训练结束后再专心做功课,这就是邓信锐在中学和小学阶段持续不断的日常。那个时期,他对未来的设想很简单:以后做一名体育工作者,而暨南大学的学历“能够让自己的履历更吸引人”。2022年,邓信锐以10秒93的记录符合一级运动员标准,并经过高水平运动员的考核,成功进入了暨南大学体育教育学科。
到了大学,一直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了。邓信锐觉得实现了某个阶段性的目的,终于能够歇一歇,然而在停止训练的那段时间里,他却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失落,最后还是重新回到了跑道之上。
2023年2月邓信锐第一次以职业运动员身份参赛
邓信锐在2022年岁末加入广西队时,之前从未踏入过体育学校或任何职业队伍的门槛。他对于“职业运动员”的理解,仅限于从电视上看到的比赛画面。其实,他当时在注册时并未考虑过走职业道路,仍然在校园的锻炼和学业中寻求平衡,对于“专业队”的认识既不清楚又感觉遥远。广西队伸来的合作机会非常难得,既能参与专业级别的比赛,又无需中断学习,也不必担心未来的选择,这样的事情怎么会不吸引人呢?
2023年国内室内田径锦标赛成都赛区,广西队的大一学生邓信锐拿下男子60米项目的第一名,这是他首次参加职业赛事。那时他表现得十分狂热。当其他参赛者都在认真做热身活动时,邓信锐却只顾着观察周围环境,就连教练在旁边做示范动作和讲解都没能注意到,他的注意力完全被身边的明星选手给占据了。预赛抽到末位第二组出场时,其余选手都在专注调整起跑装置,唯独他忍不住反复抬眼,强烈的好奇心驱散了内心的不安。
邓信锐初次参加成人级六十米比赛,对成绩好坏毫无概念,一直向身旁的学长询问。学长笑着表示“跑出七秒就算表现不错”,他听后表示明白。抵达终点后,计时装置显示“邓信锐,六秒六五”——他一时呆住,反复核对设备是否准确。
2023年全国锦标赛,邓信锐(中)曾一鸣惊人
这一幕的精彩程度一直持续到七月间的衢州地方。在倾盆大雨的天气里,他跑出了十秒二十三的记录,第一个抵达了全国田径大赛的终点位置。很快,“邓信锐是何人”这个问题就在比赛现场以及场外变得广为人知。没有人预料到,一位刚刚踏上专业比赛舞台的大学生选手,能够在参赛的第一时间就赢得全国级别的冠军头衔,这种突然爆红的经历在中国短跑运动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苏炳添曾明确表示,他已经接近10秒20的水平,只缺少一个合适的机遇。然而,在抓住这个机遇之前,他经历了一段长达两年的艰难奋斗期。
孤注一掷选择休学,他与父母之间结了冰,又融了冰
出道即巅峰的光环尚未褪尽,低谷便已悄然而至。
接连不断的挫败感如同连绵阴雨般袭来,邓信锐的百米三十步技术出现明显下滑,身体过度透支再加上天生的骨盆缺陷,导致伤病不断发生,接二连三。他成名之后所领悟到的第一个道理,便是要坦然面对挫折。
运动员真正站在巅峰的时刻非常短暂,这段经历对我而言是极好的锻炼,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因为一场比赛的失败而久久无法释怀,那种“无人能及”的挫败感,反而击碎了少年的自负,输的时候,反而感觉安稳了,从万众瞩目的赛场隐退,才是转变的契机,不再拘泥于必须胜利的念头,有胆量正视自己的不足,邓信锐决心放手一搏。2024年4月,他在休学申请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继3月站上室内世锦赛舞台后,邓信锐即将站上东京世锦赛的跑道
邓信锐选择离开熟悉的校园环境,开启一段更加专注的奋斗旅程。他明白这其中的含义——需要违背父母的期望,也彻底切断了回头的可能,倘若最终没有取得优异的成果,便再无反悔的余地。然而邓信锐坚信,唯有全力以赴,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同时兼顾两条道路,结果只会导致两件事都做不好。全国范围内有天赋的竞争者数量众多,必须做到极致的专注和严格的自我约束,付出常人难以企及的艰辛,才有可能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他反复确认了这个念头。
休学的决定,好比投入湖中的石子。父母从事媒体工作,一直觉得文体结合更可靠——学习与锻炼并行,必须完成大学学业。2024年4月的激烈对话令人心情沉重。父亲表现出明显不安,提到韩寒放弃学业成为作家的情况,强调全国范围内只有一个韩寒。邓信锐没有争辩,暗自下决心:他们不会认为我是特殊情况,但我深信自己属于他们之中。
全国田径大奖赛黄石站两个月后举行,邓信锐的成绩仅为10秒62,未能进入决赛阶段,他和家人的感情出现严重裂痕,父亲不再与他交流,母亲努力想要理解他,偶尔通过微信发送一些谨慎的问候。尽管训练地点深圳和广州的家乘坐高铁只需半小时,邓信锐却很少回去。有一次他回去取物品,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和父母说过一句话,他感觉客厅中的气氛仿佛冻结了一般。
邓信锐记录着自己的低谷与高光时刻
到了今年春节,邓信锐回到家里过年,彼此的关系开始出现变化。团圆饭的时候,碗碟相击的声音中暗含着彼此心知肚明的和谐——谁都没有提起训练的事情,也没有人谈论学校的情况。正月初二晚上,全家人一起放烟花,当五彩缤纷的烟火在空中绽放的时候,父亲忽然问道:“我听说你跑出了6秒57?”邓信锐有些惊讶,不假思索地点了点头,这才明白原来父亲一直都在悄悄留意着自己的每一次表现。
5月份创造10秒18纪录的当天,家人从广州接回了寄养的猫咪,逗弄宠物的父亲忽然抬眼问道:取得10秒18的成绩后,后续几场重要比赛不再参加了吗,这样能获得更多奖金收入。他的话语中透着看似不经意的建议,却让邓信锐内心感到一阵温暖——那些积压的冰冷情绪,正逐渐被融化。“他们实际上是担心我遭遇重大挫折,现在看到我确实在持续进步,才真正放下心来。”
邓信锐珍藏一张特别的影像:十一岁时与父亲在日本出行的留影。彼时他懵懂无知,未曾料到日后会与短跑产生如此深厚的渊源。他自幼遵从长辈教诲,唯独在奔跑方面,暗藏一股近乎固执的坚持。
邓信锐时常回想,倘若能重返从前,定要告诫当时的自己:绝不能半途而废,务必持之以恒。他小的时候,总感觉训练非常辛苦,对于跑步的价值认识不清,却未曾料到,正是那些奋力支撑的时刻,不知不觉中奠定了未来的基础。
今年三次刷新个人最佳成绩,“踩着石头一步一步爬上来”才踏实
邓信锐的偶像是苏炳添
离开学校的时光,比预想的更加平淡,也更为纯粹。不同于许多运动员在省级或市级队伍中接受培养,邓信锐决定在职业俱乐部里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在中国田径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里,还比较少见。由于不受官方体系内固定模式的限制,他的训练计划更具个性化——从技能提升到比赛安排,一切都根据他自身的特点来制定。
其实他2023年刚开始跑步时,心里总是充满疑问——为何总是跑得那么快,为何总是能赢得比赛,这种困惑一直持续着,回望那个阶段,邓信锐承认,那时的成绩并不是技术成熟后的自然结果,他那时跑得很快,却没能真正明白跑得快的关键所在,总是寄希望于一股蛮力去取得好名次。
这种困境源于对天赋的过度倚重,直到2024年通过新的训练方案才慢慢得以破解。那是一段“将过往的认知完全颠覆、重新学习跑步技巧”的历程。他直白地表示,这个过程极为艰难,每当旧有模式被逐渐瓦解,他都会惊觉自己似乎丧失了跑步能力。
1006正是邓信锐对过去两年的回应
位于深圳龙岗区一家几乎无人问津的商场深处,速晓体育训练中心是邓信锐进行日常锻炼的主要场所。每天上午九点半,他会准时抵达训练场馆,先开展半小时的准备工作。每周的锻炼安排井然有序:一般包含一节关于提升速度的课程、两节增强体力的课程以及三节打磨技术的课程。虽然整体负荷并不沉重,但每一分钟的训练都体现着周密的安排——不存在不必要的浪费,也没有无谓的过度。
系统的指导体系使各项操作具备明确的阐释。挥臂的角度、用力的时机,均可借助专门的表达精确说明。邓信锐能够准确分辨10秒3和10秒2的技术差别;30米的冲刺速度,要达到何种程度,方能确保100米的竞技目标。自2024年始,历次赛事的资料积累形成稳固的信息库,为每项部署提供精确的依据。只要满足这些预设条件,成绩便有了底气。
邓信锐在锻炼时总是安静且用心。他比一般人更擅长分析细微之处,总是试图把每次奔跑的精妙体会记在心上,这种感觉十分模糊,实际上是最难捕捉的。他对于难以把握的抽象体验感到困惑,因此将记录内容调整得更实在:每天早晨醒来,首先记录睡眠的时长和质量;运动后洗去身体汗水,就开始回顾当天的细节——肌肉的表现、训练时的情绪反应、标志物的操作准确度、跳跃练习的力量感受,都需要仔细记录在案。撰写训练笔记变成了邓信锐每天必做的事情。
写训练日记已成为邓信锐每天的习惯
今年五月,全国田径大奖赛在重庆举行,邓信锐跑出了十秒一八的成绩,拔得头筹,但他冲过终点线之后,并没有过分高兴,而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平复心情。庆祝活动期间,他和队友们唱歌唱到了深夜,但以往每天雷打不动的训练记录,第一次出现了空缺。然而,第二天凌晨时分,邓信锐重新坐到书桌前,认真补上了几页笔记,在字里行间,他反复强调“要牢记这种感觉”。
6月榆林站,再次刷新个人纪录,达到了10秒11。邓信锐对自己表现感到安心,认为2023年的10秒23成绩突兀,不稳固。而今年的10秒18和10秒11,则是通过持续努力取得的,每一步都扎实可靠。
如今渐渐体会,攀登的过程,沿途的景致其实颇为动人。邓信锐伫立在训练场馆中,目光投向窗外。他盼望能够登顶,饱览那些未曾目睹过的风光。
东京新国立竞技场作为世界顶级的赛场,同时也是邓信锐的全新起点,他年仅21岁,未来还有许多精彩等待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