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撰写者必须是人工智能,10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启动人工智能“执笔”文章征集活动,引起广泛关注。
这项征稿活动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以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大智能教育实验室共同启动的,其中心议题在于"人工智能推动教育领域学术论文的撰写"。
征文通知提出,提交的文稿需以AI系统为主要创作来源,AI需在假设建立、方案构思、数据解析、文稿编撰等环节承担核心任务;AI应被署名为文稿的首位作者,科研工作者可被标注为共同署名者或联络作者。
征文通知 (图源:华东师大官微)
支持者觉得,这次征文活动意在建立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准则,同时也是一种对教育研究未来的探索性实践。反对者则指出,人工智能重塑的学术框架,简单来说,就是人不再参与,思维不再受人类控制。
这次征文活动要达到什么目标?让机器成为首位署名者,这是否代表人类将要被淘汰?第一教育采访了本次征文活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的主任张治。
张治(资料图)
直面AI冲击,探索科研新范式
二零二四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化学奖均授予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引得众人惊叹:人工智能是本年度诺贝尔奖的最大得奖者!更有许多人畅想:未来是否会出现人工智能凭借自身的研究成果荣获诺贝尔奖的情景?
2025年7月,斯坦福大学披露,该机构计划于今年举行一个空前的学术集会,会议名称为科学AI智能体开放会议(Agents4Science 2025),参与投稿的必要条件是:论文的首席作者必须是人工智能系统。
张治向第一教育透露,这次征文的构思最初受到某个启发,征文的性质具有显著的实验性,目的是想考察人工智能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撰写科研论文能达到何种程度,其更深层的目标是探究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开辟新的模式。
面对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的情况,张治说明,在策划征文活动时,校内曾引发不少讨论,涉及是否实施、如何实施以及实施范围等问题,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组织多次会议,持续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公布的征文公告,每项内容都体现了周全的考量。
这种研究存在潜在危险,但选择不作为,也并非没有隐患。他透露,目前硕士和博士论文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比例已经超过七成,许多研究生正借助机器完成学业文章。忽视这一现象,并非负责任高校应有的态度,这无异于鸵鸟将头颅深埋沙地。我们主张,面对人工智能对学术研究带来的影响,应当积极应对,而不是放任其蔓延。
AI深度参与,但仍需人类“注入灵魂”
AI深度介入科研关键步骤,是否代表人类不再发挥作用?张治说明,虽然AI作为首位作者,并非否定科研里人的角色,组织征文的目的是研究人与AI怎样更科学地协作分工。
征文公告清晰界定了“人类”参与创作时的职责:科研人员承担任务发起、工具选定、指令拟定、质量审核及成果汇编等任务,对AI创作内容进行引导和把控。“AI充当的是写作助手,体现的是辅助功能,而人的审鉴能力仍需介入,运用思维进行判断。”
启动这项写作竞赛的另一个意图是教育教职员工掌握更有效的AI应用方法。确实有人动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却装作没有使用,这种情况属于违规操作。本次竞赛规定参赛者在文章中必须标明所有由AI生成的段落,同时需要递交两份文档,一份是最终文稿,另一份是创作过程详解。张治对此进行了说明。
依照征文要求,应提交一份《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说明表》,用以阐述指导与监控AI进行科研及创作的流程,具体涵盖:所采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名称和版本,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构想与实施方法,生成内容在学术论文中的确切位置和所占比例,人工修改与增补的说明,以及所有能够反映人工智能应用状况的指令信息。
此次征文活动,既安排AI担任写作主导,又促使AI评审与人类评审形成协作关系。
人工智能承担初步审核工作,依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核查内容标注的合法性,此外,从研究价值、科学依据、创新程度、学术标准等角度评估文稿质量。
评审小组会对经人工智能初步筛选的文稿及其流程文档实施二次审核,审核环节涵盖:该研究在教育科学领域中的实践价值与理论贡献,文稿内在逻辑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由机器创造内容的学术新颖度,人工复核环节的全面性,以及技术手段在教育场景中的适配程度等。
张治进一步说明,专家在审核时,对AI给出的初步评分是保密的,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人类能够独立做出判断。
打响“第一枪”之后,更呼唤多方携手探索
征文信息公布后收获了广泛关注,尽管公告清楚说明参赛者限定为人工智能与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研究生和本科生,不过还是有中学教师和高中生致电,表达了对参赛资格的疑问,并希望获得参与机会。
学术界对于华东师大这一行动看法各异,一部分人认为这种尝试揭开了AI重塑学术模式的序幕,彰显了“学术革新的引领者”的风范;另一部分人则担忧征文活动倡导的“无需人类参与、仅靠机器运算生成的所谓研究成果……这样的科研前景,极有可能带来风险”。
张治面对不同看法时表示,这次写作竞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对于争议,竞赛主办方早有准备,但希望通过这次尝试引发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思考,探讨在人工智能完成更多任务的情况下,人才培养方式应当如何调整,科研方法又该如何革新。
他视作,掌握器具,特别是人工智能器具的应用认知与技能,为未来杰出创新者所必备的核心资质;现今的人才教育须着重培育人类独有的本领,亦即机器难以企及的才干,诸如原创力、沟通技巧以及对事物的深刻洞见。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数字智能”持续扩张,更加需要“生命智能”为AI赋予“精神”——坚守道德规范、引导价值取向。我们应当研究的是人类怎样更有效地控制AI、怎样借助AI提高科研水平。至于AI能否实现更多创新、超越人类、产生智能飞跃,现阶段我们只能寄予希望。
此次征文活动的专家评奖委员会,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资深教授,上海智能教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袁振国为领导,同时邀请到海内外教育科学、人工智能学科领域一流专家,共同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
未来的面貌如何,眼下尚无定论,原因是时代流转迅猛,我们期待在变局中确立教育理念、学术路径、法规界限、道德准则的新平衡点。这种求索并非少数人一时冲动之举,而是需要集体、关乎世代的议题,我们热忱欢迎更多专家同行加入其中。张治谈道。
华东师范大学启动人工智能“执笔”文章征集活动引发广泛关注,这究竟是开创性的探索,还是预示着人类的角色将被取代?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
来源:袁曼舒/“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