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网友的评论触动了许多人共鸣:如今公开的职位,都是别人不愿继续承担的…这番话虽然直接,却道出了众多找工作者内心的实情。
确实招人,在求职软件上,时常能发现某些职位长期空缺,公司反复发布招聘信息。这些职位背后,常常隐藏着一些陷阱:
有的是“钱少事多责任重”
待遇偏低,却需要一个人承担三个人的工作量;表面上称为“专门人员”招人,实际上却是所有问题的最终承担者。
有的是“管理混乱成长难”
内部流程错综复杂,老员工指导新人时敷衍了事,新员工只能依靠个人努力艰难前行,即便工作半年也难以掌握核心技能。
还有的是“文化不适压力大”
把额外工作当作单位传统,交流主要靠喊叫,工作表现完全由上级情绪决定。能够忍受这种环境的人,要么非常会忍耐,要么早就选择放弃抵抗。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在求职时提前识别这些“坑”?
面试时多问几句:
· “这个岗位为什么开放?是新增还是补缺?”
· “上一位同事做了多久?离职原因方便透露吗?”
· “团队目前有多少人?日常是怎么协作的?”
入职前多做功课:
· 查一下公司在招聘平台的评价、员工匿名反馈;
· 找内部人士打听团队氛围和领导风格;
· 警惕那些常年招人、流动性极大的部门。
寻觅职业如同寻觅伴侣,确实讲究“两情相悦”。公司挑选人才,应聘者也在挑选合适的平台,不应因为急于就业,就贸然进入一个明显状况不佳的环境;也不该因为几次受挫,就全盘否定整个职业领域。
优质职位依然存在,必须培养敏锐的辨别能力。当碰到那些无法清晰说明职位需求,也说不清团队运作情况的招募方时,最好提高警惕——你的目标是寻找发展机会,而非承担不必要的负担。
每回挑选职业,都在为个人发展投下关键一票。深思熟虑,客观权衡,期盼大家都能遇见心仪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