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8月15日电 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首个全国生态日观察
新华社记者 严福晶 郑孟宇
2023年8月15日,首届全国生态日家园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主场活动上,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成果、每一个举措,都扎实展现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碳达峰与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成。 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13亿千瓦。 “十四五”以来,粗钢产量减少4000万吨以上……在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新委员会用一组数据介绍了碳达峰和碳中和重大公告三周年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三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减碳减排、减污染、绿扩、增增长,推动‘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和积极成效”。 赵辰鑫表示,下一步,我们要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和方法的节奏和力度,持续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确保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高端化加快烟台吴海洋,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绿色发展供给能力显着增强烟台吴海洋,数字化、绿色集成水平持续提升,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
“双碳”目标正在扎实推进,本次主场赛事也将低碳理念贯穿始终。 活动筹备负责人表示,通过组织绿色电力交易、建设绿色充电站,首届国家生态日主要活动全部实现绿色电力覆盖,相当于节约2.7吨标准煤。
主场赛事全部实现绿色电力覆盖,体现了我国近年来能源转型的成就。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何阳现场介绍,十年来,我国能源行业加快发展模式绿色转型。 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终端能源清洁水平显着提升。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一本蓝皮书、一项调查,展现了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成果。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和重大制度创新。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吴海洋发布的《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系统总结了我国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过程、方法、结果和典型案例,并提出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办法。 关于督促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活动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发布了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价结果。 这是本世纪进行的第四次调查评估。 调查评价发现,全国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全国优秀自然生态系统面积首次突破低劣等级,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步提升,人类活动干扰减少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国家战略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显着。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谭光明表示,近十年来,我国为世界贡献了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位居世界第一。 发布《国家公园空间布局规划》,布局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 建立了涵盖森林、草原、湿地、沙漠四大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制度框架,描绘了美丽中国新画卷。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主场活动上,两项倡议传递了长远成功的决心和信念:百位院士的全国生态日倡议发出了共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绿色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等强而有力的声音。大力发展“环境+”学科新范式。 ; 湖州全国生态日倡议,向全社会发出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的有力号召。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责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代表朱彤表示,我们要共同努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文交流。 为现代化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新的努力。
放眼全国,共识正在凝聚,更多行动正在落实:江西南昌湿地保护修复投入超580亿元; 山东烟台率先节能减排,持续提升能源效率;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成效保持稳定,生活垃圾终端资源化处理能力稳步提升...
与会专家表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扎实成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号召全社会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共同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