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烟台工业园。
万华已成为中国化工领域最耀眼的明星。
万华化学应邀出席近日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和2023石化行业数字化转型大会,并分别就石化行业绿色发展和石化行业数字化转型分享实践经验。
万华,为什么可以呢?
万华化学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异氰酸酯制造商、聚氨酯行业领军企业、中国化工新材料领军企业,业务涵盖聚氨酯、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三大板块,是唯一一家拥有全系列异氰酸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企业,拥有全球最大的MDI产能、全球第一的TDI产能、中国第一的聚醚产能。2018年至2022年,万华连续五年入选美国C&EN(化学与工程新闻)全球化工企业50强,2023年最新排名中位列第18位。
三大主业中,聚氨酯系列56个产品质量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成为标杆产品;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系列83个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石油化工系列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7年,万华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20年通过复审,荣获首批单项冠军培育企业荣誉。
回顾40年的发展历程,万华这块金字招牌来之不易,万华人几次被逼入绝境,又几次脱险,可以说极其艰难。
万华的前身是烟台合成革厂,诞生于党中央“让人民有皮鞋穿”的决议之下,源于“六五”时期。1995年,万华迈出改革第一步,由工厂制改为公司制。第一次改革,企业名称变了,但“铁饭碗”的观念、“大锅饭”的分配制度没变。
随后,万华以极大的决心进行了第二次体制改革,打破了利益固化的格局,瞄准了人事、薪酬制度,触及到了最深层的东西。1998年,万华MDI分公司改制上市,化工业务异军突起,万华浴火重生。2006年,混合所有制改革升级,让骨干员工持股,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技术保密做出了巨大贡献。2008年,正式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大大加速了万华的国际化进程。2016年,万华启动整体上市。
改革是万华发展的最强音,如果说万华最初的改革是生死边缘的无奈之举,那么,当时的万华已将改革视为推动企业发展的自觉选择。
2018年8月,万华化学重大资产重组项目获得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委无条件审核通过,此次改革为万华进一步走向全球化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标志着万华自1995年开始的体制改革历经23年基本完成。
如果说“创业+改革”是让万华活起来的化学反应,那么“改革+创新”则是让万华强大的深刻变革。
40多年前,发生了一件让万华感到羞辱的事情。当时,万华从日本引进了一套年产1万吨的MDI装置。MDI的化学名称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高分子材料,建筑保温、轻工纺织、汽车和家电等。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烟台合成革厂,设备总是频繁停车检修,导致10年都达不到设计产能1万吨。无奈之下,万华寻求与多家国际知名化工公司展开了为期4年的技术引进谈判。当对方了解到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后,他们决定自己建厂。
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是买不到、求不到、引进不到的,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正是这个刻骨铭心的认识,让万华人对技术创新更加执着。在长期的创新实践中,万华始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奖励成功,形成了“敢想、敢做、持之以恒、没有不可能”的创新理念。
一直想就会有回应。近年来,万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牢牢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万华是行业内唯一的国家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烟台合成革厂,拥有技术创新团队4000余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6%,其中海内外博士100余人、硕士1500余人、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200余人,培育了一支业务能力突出、专业组合合理、研发覆盖面广、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研发创新团队。
瞄准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和“瓶颈”产品,万华化学2022年研发投入34.2亿元,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达119.4亿元。新产品方面,万华近年来在MDI(异氰酸酯)、ADI(脂肪族异氰酸酯)及衍生物、高分子表面材料、聚氨酯弹性体、改性异氰酸酯、改性塑料、SAP(高吸水树脂)、个人护理、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领域开发了数百种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万华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3次等国家级奖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荣获“十三五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创新典范”等11项技术创新荣誉。
“以无比光辉,担负历史重任;以无比光辉,照亮民族前程。”这是万华厂歌的两句歌词。万华自创立之初,就奉行“献身党、共担国家忧、造福人民”的最高价值观。
面向未来,万华人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力争2025年进入全球化工企业前10强、2030年成为世界一流500强企业”的既定目标阔步前进。
YMG全媒体记者 侯朝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