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型国企万华改革创新启示(下)
“国家创新型企业”——这样的牌子在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里格外醒目。
从没有核心技术、数年无法达到量产,到走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自主创造的道路,万华的“创新方程式”的破解让业界着迷。
如果说“市场+改革”让万华焕发新生,那么“改革+创新”则让万华日益强大。
突破障碍:
《华山路》打开科技黑箱
烟台市幸福南路7号,红白相间的大楼上,“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老厂区内正在拆除的老设备,见证了我国以MDI(异氰酸酯)为代表的聚氨酯产业的起步。
落后就没有发言权,落后就会被人看不起。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还记得30多年前的屈辱历史:1983年,从国外引进的1万吨/年MDI生产线投产,由于技术不足,年产量只有五六千吨。经过4年的期盼,这家国外巨头决定在中国自己建厂。
时任异氰酸酯工厂副厂长的丁建生到一家跨国公司考察交流,他只是想近距离看看这家公司的设备,刚迈出两步,就被人立即拦住:“住手!”
进口之路全面被堵死,核心技术从何而来?残酷的现实给出了答案: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自主创新!
万华联合国内高校,展开一轮又一轮的技术攻关:在没有先进科研条件的情况下,只能用烧瓶从装置中抽取光气进行实验;现场技改创新时,公司领导和技术人员用石头蹲在地上,划着画着烟台合成革厂,讨论着工艺、方案。
1996年,十多年从未满负荷运转的MDI装置终于将年产能提升到1.5万吨,引进技术初步消化完毕。尝到自主创新甜头的万华,产能不断提升,从2万吨、4万吨,到8万吨,再到10万吨。
21世纪初,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MDI市场供不应求,跨国化工巨头看中了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纷纷在长江流域规划设厂,仅上海就获批两套装置,一套为年产16万吨,另一套为年产35万吨。
万华再次面临生死考验。当时,这家年利润不足5000万元、净资产仅6.5亿元的公司,做出了投资25亿元建设16万吨MDI装置的重大决策。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哲说,“我们决定组建自己的团队,自主研发产能扩能改造技术软件包,研发成功后,直接把厂区设在与上海一湾之隔的宁波。”
被丁建生三次请来的化工博士华伟琪,被赋予组建化工过程研究所的任务,并负责年产16万吨MDI项目软件包的开发。
万华烟台工业园安装示意图。资料照片
烟台万华化学集团中央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对聚丙烯材料进行摆锤冲击试验。资料照片
在烟台万华化学集团中央研究院先进表面材料中心,万华员工在专利墙前介绍万华科技创新成果。资料照片
当时外界认为这一举措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一位国内同行曾直言,“与跨国公司竞争,就像在五星级酒店旁边搭帐篷炸油条一样。”
万华人迎难而上,收集现场操作数据、查阅大量文献、合理简化工艺、利用各种先进的模拟方法,不断优化工艺……“大家争论得很激烈,涉及到具体问题,大家都跑到黑板上画流程图,经过几轮讨论,最终确定了工程设计方案。”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宝学当时是技术团队成员,每天在办公室不分昼夜地工作。
2002年10月,万华技术团队终于搞定了16万吨MDI项目的完整软件包。任务完成的第二天,他们就登上了以险峻著称的华山。“当我站在‘华山论剑’的巅峰,望着山脊上唯一的一条陡峭小路时,回想起一年来的坚持,感慨万千。”徐宝学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凭借着敢于挑战的勇气,万华打开了技术“黑箱”,有信心在宁波实现“关键性的跨越”。2005年底,万华宁波项目一期16台装置一次性全部投产成功,比国外巨头上海项目提前9个月投产,标志着万华终于具备了MDI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2008年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丁建生作为万华科研代表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年产16万吨规模化MDI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这一成果使我国成为继德国、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规模化MDI制造技术的国家。此前,化工行业已5年没有获得过如此殊荣。
老化工专家、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关荣曾在“中国MDI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评价道:“在中国石化行业烟台合成革厂,像万华这样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突破国外封锁,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例子并不多见。”
“研究生态系统”:
破解万华“创新方程式”
从濒临绝境、面临嘲笑,到走向全球,成为技术、资金壁垒较高的MDI领域的领军者,万华的崛起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
万华如何打破寡头垄断、破解技术“黑箱”?
记者在财报中找到了答案的线索。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万华的科研经费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2009年增加了600万元。近年来,力度还在不断加大。其中,2018年研发费用达16.1亿元,同比增长30%。今年一季度,万华研发投入4.2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77亿元研发费用增长52.92%。
除了大规模研发投入成为常态外,万华还形成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和激励机制,从1999年“立木建新”给技术员孙敦孝的21万元奖励,到目前过亿元的科技成果提成,屡见不鲜……事实证明,“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奖励成功”在万华绝非一句空话。
在万华,同级别科研人员的薪酬高于管理人员,有的甚至与高管持平,科研人员可以把20%的时间和研发经费用于自由选择的研发方向,包括材料费、实地考察费等。
更为难得的是,该公司每年拿出1000万元支持“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
得益于这样的创新环境,各类人才不断涌现,使得万华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带动聚氨酯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HDI(一种特种异氰酸酯)广泛应用于高端涂料等多个领域,万华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相关研究,但由于其工艺复杂,“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干了一年,连HDI的影子都没见到”;
第二批人紧随其后,2004年实验室开发出HDI后,由于技术负责人辞职,工作停止了;
第三批人接手并于2009年进入中试生产,2012年3月万华宁波工业园1.5万吨/年HDI生产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又用了三年时间进行工艺设备调整,直到2015年HDI生产装置才最终达到设计产能。
近百名科研人员、数亿元投入……历经16年艰辛,HDI产品终于面世,标志着万华多元化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如今,万华HDI单体产能位居全球第二,产品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全球第二家拥有HDI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在万华管理者眼中,保持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兴趣比在意短期利润更重要。采访中,记者很少听到人们谈“现在怎么样”、“急着赚多少钱”,而是谈“未来要做什么”、“长远如何规划”。
万华的“科研生态圈”就像一棵根深叶茂、枝繁叶茂的大树,承载着“突破-应用-优化”的完整循环。这是万华人破解“创新方程式”形成的方法论:持续进行基础性、前沿性的探索性科学研究,就像树的根,深扎地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科研应用和产业化,就像树的主干,枝繁叶茂;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进行技术转型升级,就像树的枝叶,迅速成长。
借助“科研生态圈”,万华走上了高速增长之路,上市以来,万华净资产收益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上,营收和利润复合增速分别达到33%和35%,市值增长近60倍。
“万华因科技创新而重生,并在制度、理念上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创新。可以说,创新的基因已经融入万华人的血液中,驱动着他们一路奔跑、一路追赶。”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寇光武感慨道。
领先超越:
打造“一体化”化学王国
纵观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今,万华已掌握化工新材料领域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在多个领域拥有话语权,产品由单一的MDI拓展到聚氨酯、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三大产业领域,MDI生产技术发展到最新的第六代技术,单线反应能力提升至80万吨,单位能耗全球最低,生产技术国际领先,被业界誉为“标准解决方案”。
在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的万华烟台工业园里,集中了2.2万台设备、182万米管道、15.6万台仪表……118米高的丙烷—丙烯分离塔为世界最高,100万平方米的液化石油气洞穴为世界最大……一系列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产品在这里走出实验室、落地生根。
依靠自主创新构建的核心竞争力,万华正在从一家异氰酸酯生产商走向“一体化”化工王国。
——沿着技术相关多元化路线,万华通过自主创新,在MDI、TDI技术上取得突破,更多“一代”异氰酸酯系列相关技术也逐步被突破……万华已成为异氰酸酯品种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同时,水性PUD、PA乳液、TPU、ADI系列等功能化学品及材料产业集群也在快速增长,更多新兴盈利点正在涌现。财报显示,万华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业务营收不断创下新高,2018年营收57.03亿元,同比增长35.87%。
——沿着市场相关的多元化路线,万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增强了产品粘性。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少文用一个比喻向记者解释这家化学原料企业新的产品变化:“以前我们给下游客户做一道菜,现在我们给他们做一道菜,可以直接下锅煎,变成消费者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冰箱厂商、汽车厂商是万华的下游客户,冰箱保温材料、汽车内饰等都离不开MDI。“除了销售‘黑料’MDI,我们还销售‘白料’组合聚醚。‘黑料’和‘白料’制成配方料,客户可以直接注入配方中,一步成型。”孙少文说。
走进位于烟台开发区天山路17号的万华表面材料实验室,记者看到两位科研人员正联手搅拌用于指甲油的环保新材料。想不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妆品等日化材料,也是这家靠大宗化工原料赚取数百亿利润的公司众多新项目之一。
展望未来,万华人充满激情,但也有清醒和冷静。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但很多关键基础材料、高端专用芯片、高端检测设备等仍需依赖进口。万华所在的化工产业,高端化工新材料80%仍依赖进口。
“未来,我们要用厚雪来滚出长坡。”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华伟琪向记者讲述他的“滚雪球”理论:“坡要长,至少要着眼于未来50年化工材料的市场需求,雪要厚,研发国内企业尚未研发的核心技术,为未来的国际竞争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我们的科研创新才能保证未来有足够的利润和影响力,雪球才会越滚越大。”
烟台,磁山。占地380亩、投资15亿元的万华全球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正在北山脚下紧张建设中。怀揣梦想的万华人,新一轮自主创新的蓝图正缓缓展开……
(记者张超文、余晓忠、陈宝久、李嘉鹏、王璐、杨晔、袁俊宝、汪洋、滕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