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受到热捧。据公安部预测,到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552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6.04%。2023年,新能源汽车注册量将达到743万辆,占新注册汽车量的30.25%,较2022年增加207万辆,增幅38.76%。
然而,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一直面临“车主叫价高,保险公司叫亏”的困境,由于保险公司对新能源汽车保险的定价和风险测算还不是很完善,导致新能源汽车保险价格普遍高于传统燃油汽车。
如何提高新能源汽车保险定价,让新能源汽车保险生态圈中的车主、保险公司、汽车售后服务市场都满意,成为当前新能源汽车保险从业者关注的热门话题。
7月8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4中国保险业创新发展论坛即将举行。“五大篇章”系列研讨会——新能源汽车保险差异化定价的探索与挑战,将聚焦当前新能源汽车保险面临的问题。届时,来自产险机构的车险业务一线管理人员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能源汽车保险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保险
得益于多重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了快速增长,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存在结构性差异,这也导致保险公司传统车险条款无法全面匹配新能源汽车面临的风险。
《秉持诚信创新:2024新能源汽车保险发展报告》指出,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的差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键零部件的差异,第二类是系统差异。
具体而言,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为三电系统(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与燃油汽车的核心部件发动机、变速箱等相比,风险性有明显差异。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普遍搭载智能系统(智能驾驶、车联网、智能座舱、人车交互等),可能出现的失控、停机问题在智能化程度普遍较低的传统燃油汽车中并不广泛存在。另外,由于新能源汽车电池负载较大,为减轻整车重量,在整车制造技术环节中更为广泛地采用整体铸造,与传统燃油汽车分段铸造工艺有明显区别。
同时,作为新能源汽车必备的配套产品充电桩与传统燃油汽车成熟的加油站体系有着明显区别。
这些差异让保险行业从业者意识到不能用传统燃油车险条款当“盖子”来盖新能源汽车的“锅”,因此,新能源汽车专属险条款应运而生。
2021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以下简称《专属条款》)。相较于传统车险,《专属条款》所做的调整主要针对“三电”(即电机、电池、电控)系统提供保障,全面覆盖新能源汽车的行驶、停放、充电、运行等使用场景。
自此,新能源汽车有了自己的专属条款,保险公司也有了定价和风险测算的依据。
为进一步降本增效,今年4月,国家金管局向财产保险公司等相关方印发了《关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将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区间扩大至0.5至1.5区间,赋予市场主体更多话语权和定价权。
数据沉淀与风险定价问题尚待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车险的条款、费率继续与传统燃油车市场看齐的同时,保险机构对新能源汽车险的态度却变得“暧昧”,盈利能力成为保险公司进军新能源汽车险业务的“拦路虎”。
虽然同为车险,但新能源汽车险的保费定价、赔付成本、赔付比例等均明显高于传统车险。据中再财险统计,从事故发生频率来看,各种使用类型的新能源汽车事故发生频率几乎都高于传统燃油汽车。从单件平均赔付金额来看,新能源汽车普遍高于传统燃油汽车,家用轿车单件赔付金额高达7201元,比燃油汽车高出近600元。
“新能源汽车险之所以赔付率较高,与保险公司定价能力不足、理赔风控技术不完善有关。”此前,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分析称,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不断革新、快速迭代,影响车辆质量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保险公司对车辆整体风险评估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应用周期不长,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定价还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
毫无疑问,要打破目前新能源汽车保险“投保人觉得贵,保险公司觉得亏”的困境,制定更加合理、精细化的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但目前新能源汽车保险面临一系列问题,仅靠保险公司独自调整风险度量维度是不可能的,需要保险公司跨行业整合、协同创新,系统性解决问题。保险行业应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风险管理经验,将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与创新技术相结合,实现从风险补偿到风险降低管理的转变。
在跨界融合的过程中,保险公司必然会扮演重要角色。如何构建以保险公司为核心的风险定价体系,如何精准定价、实现“一车一价”……这些都是新能源汽车保险从业者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本次“新能源汽车保险差异化定价探索与挑战”闭门研讨会的重点关注内容。
如果你也对以上问题感兴趣,请关注我们闭门研讨会的最新动态。7月8日见!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