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为何在国际上有如此高的认可度?

admin

中新社北京7月19日电 题:太极知识与实践为何与自然、宇宙有关?

——访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套路教研室主任李凤梅

中新社记者 门睿

《太极宇宙论》_图说太极宇宙_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精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重意轻力。2020年,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太极拳为何在国际上受到如此高的认可?太极拳及其哲学内涵为何被海外社会广泛接受?太极拳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生命力?近日,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套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凤梅就此问题接受了中新社《东西方问题》栏目的专访。

以下是采访记录摘要:

中新社: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李凤梅:中华武术体系源远流长,根植于其中的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中华武术文化的升华和缩影,无论在文化价值上还是在社会意义上都具有独特的影响力。

太极拳融汇古代导引、呼吸之精髓,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内修与身心和谐。在实际练习中,太极拳通过缓慢、柔和、连贯的动作,达到强身健体、调和气血、养心养性的效果,帮助练习者强身健体。

太极拳的搏击方法精妙独特,以柔克刚,以静克动,通过运用彭、刘、激、安、身法旋转、折叠等技法,化解对手的进攻,制服对手。这种搏击方法不仅体现了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也凸显了其高超的实用技巧。

太极拳具有独特而普遍的健身功效。许多人通过练习太极拳来改善健康状况、缓解压力。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内外兼修的特点对不同人群都有好处。

中新社:太极拳主要有哪些流派?海外太极拳爱好者更青睐哪一流派?为什么?

李凤梅:太极拳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陈式、杨式、孙式、吴式、吴氏等主要流派。

海外太极拳爱好者对不同流派的喜好因地域、文化背景、个人兴趣等不同而有所差异。总体来看,杨式太极拳似乎更受海外爱好者的青睐。杨式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舒展大方,更容易学习和接受。其强调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理念也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此外,陈式太极拳刚柔相济,动作快慢相间,对追求实战技巧的爱好者很有吸引力。

_《太极宇宙论》_图说太极宇宙

2024年4月,李凤梅在新加坡举办太极拳交流讲座。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海外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除了与流派自身特色有关外,还与传播力度有关,通过国际比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一些流派被更多人接触和了解,间接提升了知名度。

中新社记者:2020年,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为何受到国际如此高的认可?

李凤梅:随着中华文化在海外越来越受到欢迎,太极拳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太极拳融合了中国儒家、道家哲学思想,强调阴阳转化、辩证思维、和谐统一,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和哲学思想。这一文化特征使太极拳超越了武术,成为一种人生哲学和文化遗产,受到国际认可。

太极拳的实用性和健身效果也是其在国际上受到高度推崇的重要原因,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和意念控制除了可以锻炼身体、提高战技外,还能帮助调节练习者的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中新社:太极拳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被列为“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您如何理解这个分类?

李凤梅:学习太极拳最理想的境界,是通过练习,更加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达到身心和谐、内外合一。从这个角度看,太极拳的练习蕴含着人们对自然、宇宙的哲学思考和感悟。

太极拳的修炼特别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要顺应自然界阴阳二气的规律,通过调整呼吸、姿势、动作,使身体与外界环境相协调,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正是太极拳的“知行自然”。

太极拳以“圆”为核心理念,在拳法的流动和技击的运用中,充分展现了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与和谐。这种对“圆”的追求和运用,不仅体现在动作的外表,更体现在气血的内在循环和精神活动的层面。这种动作路线和技击原理,也体现了太极拳对宇宙规律的精妙洞察。

图说太极宇宙_《太极宇宙论》_

资料图:2024年6月21日,陕西省富平县当地居民在什川河生态公园练习太极拳。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中新社:太极拳在海外还获得什么认可?

李凤梅:太极拳在全球普及和发展的势头强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太极文化中心或研究机构,致力于推广和传播太极文化。在体育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地把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世界太极日”;国际武术联合会把每年5月定为“世界太极月”。此外,太极拳还成为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的表演项目,充分彰显了太极拳在世界体育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中新社: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挑战吗?您是如何应对的?

李凤梅:太极拳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在所难免,主要体现在中外语言交流、审美观念、体育锻炼习惯和理念等方面。

太极拳的理论和术语都是用中文表述的,在海外传播时,如何用当地语言阐释传统的太极拳理论和术语成为突出的挑战。为此,人们以中国传统思想和哲学内涵作为讲解的背景,在现场示范指导的同时,利用动作拆解视频、字幕注解等方式讲解太极拳的核心概念和技术要点。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体育锻炼的审美观念和对健身方式的偏好存在明显差异,太极拳独特的动作、缓慢的节奏未必符合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快速、激烈运动的喜好,因此,太极拳在保留其核心价值的同时,也试图与现代体育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更符合当地审美和需求的本土化运动形式。

中新社:太极拳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凤梅:太极拳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健身理念,不断适应当地受众的需求和习惯,因地制宜实现发展。

例如,在西方一些国家,太极拳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健身、放松的运动形式;而在亚洲一些国家,太极拳更多地融入了当地的武术传统和养生文化;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太极拳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更为深入,出现了将当地传统武术与舞蹈风格相结合的太极拳表演。

太极拳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为了更好地适应留学生的学习习惯,一些太极拳教练开始采用视频教学、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方式,一些太极拳组织也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太极拳。

中新社:您认为太极拳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保持其生命力?

李凤梅:首先要尊重太极拳的核心价值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注重跨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在太极拳海外传播中,要尊重和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健身理念,与当地文化有机融合。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太极拳的接受度,还可以丰富太极拳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要积极展示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帮助海外爱好者加深对太极拳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太极拳还应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和认证机制,通过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设立认证机构、建立有资质的太极文化传播机构等方式,保证太极拳全球传播的质量和纯度,保持太极拳的传统性。同时,要注重太极拳习练者的规范化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太极拳教练员和习练者,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地开展教学。

此外,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保持太极拳的创新性和多元化发展,利用社交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等工具,打破地域限制,提供科学、精准的太极拳学习资料,同时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供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学习体验,通过创新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争取不断从全球注入新鲜血液。

最后,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通过参加国际体育赛事、文化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这不仅有助于太极拳的发展,还能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完)

受访者简介:

《太极宇宙论》_图说太极宇宙_

李凤梅,首都体育学院武术表演学院武术套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是“北京市高校高水平教师团队”和“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育团队”骨干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教学与文化传播。发表学术论文19篇,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市级项目,编写教材14部。曾带队赴美国、英国多地表演武术,到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开展太极文化交流。担任首都体育学院武术队教练,带队参加各类武术比赛,共获奖牌117枚,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练”。 她曾在《卧虎藏龙》、《功夫》、《杀死比尔》、《生死斗》等电影中担任武术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