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群众讲述身边改革事:从吃饱肚子到致富十万家

admin

深化改革为主线_抓深化改革_

新华社兰州7月25日题:《今天的美好生活靠改革》——龙原人讲述身边的改革

新华社记者 凌维嘉 王曦 王鹏

甘肃盛夏,正是一年最好的时节,瓜果飘香,万山披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不久,记者来到甘肃天水、定西,走进大街小巷、田野间、工厂车间,听人们讲述身边发生的改革故事,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一碗麻辣火锅,让十万个家庭富裕起来;一个土豆曾填饱肚子,今天装满钱包;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白天扛着锄头下田干活,晚上握着毛笔在纸上写字……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陇原山区、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让陇原人民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充满期待。

“改革让我们吃饱饭、丰衣足食、过上小康生活,今天的美好生活靠改革。”“未来我们合作社还要不断发展,路要更宽、山要更绿、水要更清、日子要更美满,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为主线__抓深化改革

每一个朴素的字眼,都是对龙源人民改革成就的赞颂;每一个未来的梦想,都饱含着对新时代改革的期盼与憧憬。

如今,天水市秦州区的四合院美味城游客如织,火爆了近半年的天水麻辣烫依然人气不减。

经营麻辣火锅店10余年的郝二龙,四个月前卖掉了原来十多平米的店面,搬进了天水古城,新店面积扩大到60平米。郝二龙说,新店从办理手续到装修运营,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工了,总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享受了一波实实在在的红利。

“麻辣烫本就是微利生意,平均每位顾客消费只有26元,但五一假期我们每天的营业额就有3万多元,现在我们每天的营业额也有1万多元。”谈起店里的经营状况,郝二龙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

天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尹守彪说,政府部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带头在餐饮门店推行“高效一站式服务”政策,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涉商服务更加便捷。

_抓深化改革_深化改革为主线

一个服务窗口,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小事情;一份工作,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和未来。

在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侯家沟村辣椒生产基地,“天水麻辣烫”的灵魂“七寸红”辣椒长势良好。基地旁边,一名小女孩正用手机直播采摘。基地负责人龚洁说,近年来,标准化种植成效显著,辣椒亩产平均增产1000公斤左右。

在甘谷县安源镇大程村,辣椒烘干加工车间内,电力驱动的石磨、石臼正模仿传统工艺,打圈碾磨、上下捣打。企业负责人说,创新的这条生产线,按照传统手工工艺进行生产,可以更好地保留辣椒的香气。

一碗麻辣火锅带动了众多上下游产业,带动了数万人就业。据天水市政府统计,天水麻辣火锅风靡以来,带动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82万个。

坚持人民至上,紧紧围绕人民所想、所愿、所盼,让改革成为人民通往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定西市陇西县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如今已发展成为西部知名的中药材集散地。几年前,小伙子王斌回乡创业,创办了陇西县青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在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带动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2万亩,覆盖10个村,村集体年收入70余万元。

但王斌一直有个担心:土地承包期满后,合作社流转的土地怎么办?由于担心政策有变,他和农户也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土地流转合同。

“有序推行第二轮土地承包期满后再延长30年试点”、“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民合作经营”……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给了王斌充分的信心。

“这下我放心了!我们还要为合作社的发展做长远的安排。”王斌说。

_抓深化改革_深化改革为主线

从一株苗到一条链条,“苦药”变“甜日子”。从产区种植标准化、药材精深加工、市场交易专业化入手,陇西县实现了中药材全链条快速发展。全县中药材产业链总产值达353.5亿元,对主产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约40%。

改革带来了无数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深化改革深入人心,激发了人民心中前进的力量。

陇西县碧岩镇碧岩村60岁农民刘双喜说,他小时候家里穷得吃不上饭,经常饿肚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老百姓不再挨饿;搞农业产业化,大家的腰包都鼓了起来;还有取消农业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如今,刘双喜已成为当地一名中药材种植户,今年他种植了16亩黄芪、党参、款冬等中药材,“按照去年的行情,今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

“农民过上好日子,靠国家好的政策。二十届三中全会让我心里有数,知道国家以后要干什么,心里踏实!”刘双喜最近一直在用手机学习全会精神。“改革就是进步,深化改革就是加快进步。只要大家都追求进步,日子就‘没问题’了(方言: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