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 59 项

admin

古都文化传承轴_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

央视网消息: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首都秩序的杰作”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9处。

_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古都文化传承轴

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介绍,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征的重要标志,彰显了北京在世界著名古都中的突出地位,彰显了中国传统的资本规划理论和“中国”与“和谐”的哲学思想,对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是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

_古都文化传承轴_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区的中心地带,始建于13世纪,是建筑和遗址的结合体,主导着整个老城区的规划格局。北京市中轴线共包含15个文物遗产组成部分,从北部的钟鼓楼开始,一直向南经过万宁桥和景山、紫禁城、端门、天安门广场、外金水大桥、天安门广场和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的遗迹等。 和南端的永定门。太庙、社记坛、天坛、仙农坛分别位于中轴线东西两侧。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古都文化传承轴_

这些遗产元素涵盖了古代皇宫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城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公共建筑、中央道路遗迹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迹,形成了来回波动的景观韵律和壮丽秩序,是中国传统首都的理想范式,表达了中国传统首都规划中对礼仪和秩序的重视, 也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是民族礼仪文化、传统城市管理方式的有力物质见证。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_古都文化传承轴

清华大学国家文物中心主任卢周表示,北京的中轴线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经过了700年的不断发展,决定了整个北京的城市形态。它涉及我们对土地的理解,涉及国家秩序的建设,涉及到人类生活秩序的建设。谈及北京的中轴线,其核心价值就是一个理想首都秩序的结晶,就是一个例子。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法叫做“如天和法”,那就是天道的秩序应该抄到地上,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自然观,这正是北京市或作为首都的北京中轴线想要表达的。

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祭祀建筑,展现了理想的首都城市规划范式

在北京中轴线的传承要素中,古老的皇家祭祀建筑是古代祭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祭祀制度的有形载体。在北京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着四座祭坛和庙宇,分别是太庙、社记坛、天坛和仙农坛。这些建筑在总体规划、建筑设计、装饰艺术和建筑手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古代皇家礼仪的有力见证。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古都文化传承轴_

《左祖右社》,出自《周礼·“考试工作记录”,是我国重要的礼仪思想。所谓“左祖”,就是在宫殿左侧前设立一座“祖庙”,供奉祖先。“正会”就是在皇宫右侧前设立“社记祭坛”,祈求国家和人民的和平。其中,“她”是土地,“吉”是粮食,共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土地的理解和崇拜。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_古都文化传承轴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古都文化传承轴_

中山公园研究室主任盖建忠表示,社记坛和对面的太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都规划的理想范式。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古都文化传承轴_

沿中轴线一路向南,经过正阳门,天坛和仙农坛东西对称分布。天坛呈现南北特色,象征着“天是圆的,地方是圆的”的宇宙观。它是明清时期的礼仪场所,也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皇家礼拜建筑群。天坛的选址反映了中国古老的“南郊拜天”的文化传统,凸显了中国传统资本规划中对礼仪的重视和尊重。

_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古都文化传承轴

天坛公园副主任刘勇介绍,北京的天坛建于1420年,见证了中国古代祭祀的祭祀文化。几个世纪以来,其建筑和景观的设计对整个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古都文化传承轴_

咸农潭的选址沿袭了南郊亲农的传统,《礼记》和《《祭祀制度》记载:“天子犁地,南郊共同兴旺”。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皇家祭祀农神祭祀场所,仙农坛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农耕文化的尊重。

_古都文化传承轴_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健介绍,“一亩三分地”,其实是明清帝皇想要耕种的一块“田地”。这片“老田”的复辟,是照现明清时期皇帝或天子到祖农祭坛祭祀耕种的非常重要的场所。

中心道路的遗迹,展现了北京市中轴线的重要城市功能

北京市中轴线全长7.8公里,蕴含着元、明、清两代以及近代750年城市演变历史的积累。当然,桥梁和道路在遗产要素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即中心的道路遗迹,它们也是与公众关系最密切的遗产地。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_古都文化传承轴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_古都文化传承轴

万宁桥是北京市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由桥体、燕翅、水兽、清城门等组成。桥面两侧各有16根柱子,高1.6米。河岸是石头护岸,护岸上立着一只水兽,就是龙的九子。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古都文化传承轴_

自元代以来,万宁桥一直是南北交通的重要功能,是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的交汇点,是连接城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桥梁。近代以来,万宁桥仍是北京中轴线上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7个世纪以来,万宁大桥的位置和功能一直保持不变。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_古都文化传承轴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_古都文化传承轴

_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古都文化传承轴

北京中轴线上的道路遗迹位于正阳门和永定门之间,是古代皇帝从皇宫到南郊朝拜的唯一途径。考古发现表明,中路南段自明嘉靖年间就已使用,是明清时期祭祀路线和祭祀活动的有形载体。现存的“御路”位于永定门以北约100米处,西侧路面长约141.5米,东侧路面长约108米。它们全部由花岗岩石条制成,底部用三重土夯土夯实,显示了清代皇道的铺设方法和形状。

腾出非文物建筑,逐步修复寺庙历史特色

太庙位于北京中轴线上,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皇室的礼拜场所。1950年5月1日改为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随着北京中轴线申作为世界遗产的推进,太庙也陆续腾出非文物建筑,逐步恢复了其历史风貌。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古都文化传承轴_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古都文化传承轴_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_古都文化传承轴

寺院建于1420年,位于紫禁城东南侧,对称分布在北京中轴线两侧,蛇记坛南北对称。在这里,700多棵明代古柏树与富丽堂皇的赏心堂相得益彰。经过修复和保护的屋檐瓦片,镶有金色画画的正殿天花板,以及68根金丝南木的主梁和柱子,都透露着一种历史感。从2023年开始,寺院将按照“最小干预”原则,开展文物修复工作。

_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古都文化传承轴

上世纪五十年代,庙宇周围修建了电影院、劳动剧院、民居等许多非文物建筑。为了还原太庙的历史风貌,这些非文物建筑的拆除工作进行得像“蚂蚁动”一样困难。

_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古都文化传承轴

六年来,泰庙附近已腾空住宅楼3500多平方米;拆除约1.8万平方米的非文物建筑,加上铺设1.5万多平方米的草坪和修建人行道,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太庙正在逐步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巧妙融合提升北京中轴线景观廊道

景观廊道是指以城市中的特定地点为视觉起点,向某个方向注视城市景观时形成的视线廊道。沿着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北京根据各区的实际问题,采取多项措施提升城市更新水平,在北京市中轴线景观廊道中巧妙地构建了现代城市与历史空间的融合。

打造景观廊 古技让古建筑绽放光芒

_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古都文化传承轴

景观廊道的建设对于老建筑的改造是必不可少的。前门五牌坊是北京市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之一,由于常年风吹日晒,牌坊油装饰层开裂,失去了光彩。

古都文化传承轴__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

古都文化传承轴_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

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__古都文化传承轴

2022年,北京市东城区启动前门第五牌坊油画装饰画改造工作,坚持古式画法,古建筑油装饰画专家为牌坊进行油画。通过明清时期对宫殿、寺庙等建筑绘画采用的高标准工艺,五座拱门呈现出绚丽大气的视觉效果。登上南面的正阳门箭楼,一条通透的景观廊道映入眼帘,在崭新的五拍楼后面,笔直的前门大街向南延伸,步行街上的广告牌匾也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彰显北京云文化。

新建筑风格的修复,使景观更加和谐

古都文化传承轴__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世界遗产申请中轴线的要求,除对古建筑进行更新修复外,还参照历史街区的传统庭院布局和建筑尺度,对部分新建建筑进行了改建。

_古都文化传承轴_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

帝安门外大街上的一些现代建筑,由于对帝安门外大街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影响较大,对中轴线鼓楼和景山万春阁景观廊道产生了影响。为此,对其进行退化和恢复,使周围的景观更加和谐。

打造绿色生态美景,全面提升景观廊道

古都文化传承轴__古建彩画保护东南大学

不仅如此,中轴线景观廊道还注重绿地景观的营造。提高中轴线道路的遮荫覆盖率,将场地空间与公园、绿地连接起来,不仅衬托了中轴线的秩序和美感,而且有助于提升首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