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上海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样本

admin

邓小平怎样激励上海人民改革开放的历史主动精神?__邓小平怎样激励上海人民改革开放的历史主动精神?

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为中国现代化的上海版创造了现实样本和宝贵经验。

一、上海坚持解放思想:“关键要有高起点的思想”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曾位居十个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之首,五个指标之末。邓小平从世界发展的高度看中国,从中国未来发展的高度看上海,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看上海。浦东对上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邓小平晚年春节期间多次在上海,始终强调要解放思想、用脑子,激发了上海人民的历史主动性。他带领上海从“守备者”走向“前进者”,创造了邓小平所期待的“一年一个样子,三年一个大变化”的奇迹。

_邓小平怎样激励上海人民改革开放的历史主动精神?_邓小平怎样激励上海人民改革开放的历史主动精神?

他强调:“浦东发展晚了是坏事,但也是好事,我们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把它搞得更好,更现代化,从更高的起点出发。”他鼓励说:“从高点出发,关键是思维起点要高,然后我们就能赶上来,我相信这一点。”

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视察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时,指着一台正在运转的机器意味深长地说,这台设备原来叫“资本主义”,因为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现在叫“社会主义”,因为它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服务的。判断叫“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结论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制约人们思想的“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公的”还是“私的”等重大认知问题,促进了思想解放,揭开了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2. 先行发展上海:“关键是要先行一步”

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把“先发展上海”作为我国现代化的捷径。对此,邓小平主张,有条件的地区要先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发展得慢一些,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按照邓小平的战略设计,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优先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取得了巨大成功。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他敏锐地发现上海的发展晚了十年,并认为上海有一切条件可以做得更快一些。对此,邓小平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发展上海是一条捷径。”

邓小平怎样激励上海人民改革开放的历史主动精神?_邓小平怎样激励上海人民改革开放的历史主动精神?_

邓小平主张优先发展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具备优先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条件。第一,上海工人阶级长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领袖,有“领头”革命传统;第二,上海的民情比较好;第三,上海人聪明,文化程度高,上海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有优势;第四,上海曾经是贸易和金融中心,有发展的基础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在对上海多方面的优势进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邓小平认为“上海有特殊的素质和性格,上海有加快发展的一切条件”。

上海要先行开发,关键是思想上要先行一步,战略上要先行一步,目标上要先行一步,行动上要先行一步。这是邓小平教导上海人民抓住机遇、创造奇迹的伟大智慧和真本事。1992年初,邓小平到上海讲话,市委领导说:开发开放浦东是“你们在上海的最后机会,你们一定不能错过,要勇于冒险。”

邓小平要求上海要解放思想,依靠浦东的开发开放赶上来。第一,“要克服恐惧,要有勇气”,他希望“上海人要思想开阔一些,胆子大一些,行动快一些”。第二,上海要按国际惯例办事,敢于竞争。“只要我们讲信用,按国际惯例办事,人家先到上海来投资,就靠这个竞争。”第三,上海要抓紧时间,集中力量搞大项目。“上海每年一个变化,三年一个大变化,我相信浦东的发展一定能赶上来。”

3、上海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关键是从改革中找动力、找活力、找能力。

邓小平怎样激励上海人民改革开放的历史主动精神?_邓小平怎样激励上海人民改革开放的历史主动精神?_

邓小平对于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历史性的、高瞻远瞩的。首先,邓小平从一开始就把浦东的开发开放定位为“面向世界”。他指出:“深圳面向香港,珠海面向厦门,面向澳门,浦东则面向世界。”根据上述指示,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工作方针,强调无论是发展规模、发展规划、发展资金,还是发展中涉及的智力,都要与世界同步。

第二,邓小平希望上海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制度。基于这一要求,浦东率先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并建成了比较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上海人才交易中心、中国上海人才交易市场等十大要素市场的建立,进一步巩固了上海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此外,浦东还创造了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服务市场主体的制度环境。“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进一步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第三,邓小平在上海考察期间,高度重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到新民居村、知青菜市场、农贸市场、百货大楼,最关心群众的吃、穿、住、行、切身利益问题。他看到老旧小区重新焕发出青春气息,大城市充满活力。他感慨地说:“你们住得好,我就高兴。”邓小平要求上海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交出两份答卷:一份是经济建设的答卷,一份是精神文明的答卷。到20世纪末,“上海浦东、深圳都要回答一个问题: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两地都要作表率。”他希望上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都要进步”。要带头“两头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通过改革开放加大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的力度,迎来了振兴发展的新时期,其主要标志是:一是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实施。二是浦东发展呈现功能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举的态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推进,老区改造走出了新路。四是现代大市场体系轮廓初现,“企业、市场、政府”三位一体的配套改革加快推进、纵深推进。五是国内外开放快速扩大,上海经济与国际经济紧密结合,向一体化迈出了坚实步伐。

_邓小平怎样激励上海人民改革开放的历史主动精神?_邓小平怎样激励上海人民改革开放的历史主动精神?

从解放思想出发,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再到进一步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从“捍卫者”到“前进者”,建设具有全球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是上海伟大变革、创造历史奇迹的真正秘诀。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增强上海人精神

要实现上海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庄严责任,上海人民必须进一步保持更高的思想境界和更加旺盛的精神状态。习近平2007年在上海工作时就明确指出:“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的战略定位上来,把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全国发展总体格局、国家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去考虑、去谋划。”这既是习近平在上海工作时提出的重要施政理念,也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法宝。

习近平要求上海继续倡导解放思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继续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他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讨论,连续六次到上海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上海在新征程上要承担什么使命、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上海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特别是202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视察指导工作,对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提出新要求,强调上海要以此为主抓手,统筹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坚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突出突破、以点带面,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新形势下,习近平对新时代上海“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上海要勇于突破思想观念障碍、利益既得障碍,敢于攻坚克难,敢于渡过险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对重大改革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带上锐利武器,攻坚克难,加强统筹规划、系统创新”;希望上海同志们保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朝气蓬勃向上的气势。上海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做好表率,用最高标准对照自己,查找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大胆尝试,大胆突破,自主改革,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明确我国正朝着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上海人的精神面貌起到了重要的提振作用。正是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上海人始终保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不断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成就。

上海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人的思想一旦解放,就能激发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主动性,进而转化为改造物质世界的强大力量,汇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进而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如此一步步、良性循环,就能创造一切奇迹。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一定要继续用好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法宝,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浦东新区党校、上海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