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美术馆海外引进展:艺术交流的桥梁,感受世界艺术百花园的盎然生机

admin

一般来说,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分为常设展和临时展。临时展中,那些展品质量上乘(包括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或罕见的展品),平均每天有10000人次以上的展览,才可以称为真正的特展。近年来,国内相当一部分博物馆、美术馆纷纷亮出自己的本领,频繁推出海外展览,其中有些展览可以称为特展。在这些展览中,艺术成为人文交流、文化融合的桥梁,让广大民众可以欣赏和感受到世界艺术百花园的勃勃生机。

_文化交流桥梁_文化桥梁

上海博物馆“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海报

_文化交流桥梁_文化桥梁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十七、十八世纪中法交流”展览中的一套中国风格彩绘镀金山水及人物茶具(1775年,凡尔赛和特里亚农宫国立博物馆)

文化交流桥梁_文化桥梁_

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的油画《长草与蝴蝶》亮相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收藏展

规模庞大、内容丰富多彩

近年来,海外展览中出现了不少现象级的展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24年,国内海外展览更是呈现出火爆趋势:上海东谊美术馆推出“提香花丛——乌菲兹美术馆威尼斯画派典藏展”、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法国文化机构联合推出“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中法交流”展、上海博物馆与埃及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展”……

首先引人瞩目的是展览规模之盛大、水平之高。以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展”为例,这是全球规模最大、亚洲水平最高的古埃及文物展,汇集了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492组、788件珍贵文物,95%以上的文物均为首次引入亚洲,为公众欣赏古埃及文明提供了宝贵机会。

总体来看,所有展览都高度重视原作的重要性。浦东美术馆的《辉煌时代——普拉多博物馆里的西班牙往事》展出了荷兰画家博斯、意大利画家提香、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西班牙画家戈雅等著名艺术家的原作。东谊美术馆的《提香花丛——乌菲兹美术馆威尼斯画派藏品》中的8幅提香原作让人过目不忘,《最后的贵族——乌菲兹收藏18世纪欧洲大师画作》中的原作多达80幅。这些精彩的展览让观众有机会看到和欣赏到相当数量的艺术原作。

海外展览策划从来都是一项非常耗费精力的系统工程,如何实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非易事。是被动接受对方博物馆或美术馆策划的展品套餐,还是主动设定目标展品,通过有效谈判,争取观众心中的代表作和代表作?两种做法会有巨大的差异。上海博物馆2023年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藏品展筹划已久,策展团队并不满足于只在某个借展项目的基础上做局部加减,而是以国内观众的期待为基本出发点,力求获得知名度高、可视性强的优秀展品。最终,本次展览不仅吸引了42万观众,还通过门票、文创等手段实现了盈利

虽然在海外展览中,一些巨型或极为罕见的文物不得不借助复制品来呈现,如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的《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浦东美术馆的《辉煌岁月——普拉多博物馆里的西班牙往事》等,或多或少都有复制品展出,但复制品并不一定微不足道,特别重要的复制品还可能成为特展的亮点。比如普拉多版《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同代弟子制作的复制品,不仅时间最早,而且具有十分特殊的研究价值。它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一些在达芬奇原作中难以辨别的细节(比如眉毛、透明面纱等),也迫使研究者们留意到蒙娜丽莎衣袖的颜色(原作是黄色,复制品是红色),从而意识到黄色可能是达芬奇独特的签名(意大利语中黄色读起来像是莱昂纳多名字的缩写),而弟子们最后把衣袖涂成红色,可能是受老师指示要故意避开。

展览为观察国际艺术提供了一个窗口,通过这些展览,观众可以感受到来自五大洲的文化风情,通过直接观察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我们有机会深切感受到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实,领略文化多样性的独特魅力。

精心布局展厅,自主策划

观赏全球文明与艺术的魅力,一方面可以让接受者拓宽审美视野、提升鉴赏水平,另一方面也能提供有效的艺术借鉴,让我们更好地讲述文明与艺术的故事。

在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展品的同时,博物馆、美术馆会根据展品特点精心布置展品,如将拱门、石膏线等古典建筑元素融入展厅设计,用流行色彩划分空间等。在“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展”期间,上海博物馆为观众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参观方式。如观众可利用VR技术,在虚拟时空中亲身体验金字塔之巅;还可登上“从尼罗河到黄浦江”豪华游轮,通过沉浸式表演、互动体验等形式,感受古埃及古老而神秘的氛围。

一些博物馆为国际展览准备了中文、英文、日文、韩文等文字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说,举办高质量的大型展览,吸引国外观众,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独特方式:它不仅表明我们拥有评判、选择和欣赏其他文明和艺术的实际能力,也使策展成果实现了国际共享。在上海博物馆参观展览时,笔者经常听到观众用各种外语交谈,一种真实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世界客厅”。

在体现国际特色的同时,一些博物馆或美术馆敏锐地意识到海外引进很容易变成单向的引进活动,因此有意将本馆相关藏品加入到展览中(或租借国内其他博物馆的藏品),这样,展览就具有了难得的双向对话意义。如上海博物馆主办的“与达·芬奇对话——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就对比展出了中国明代画家唐寅的《秋风扇图》和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飘发女子》等作品;广东博物馆的“绽放——维多利亚的艺术”特展则增加了外销瓷器、丝绸制品、折扇等;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的“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览不仅有来自意大利的油画、手稿、珠宝等文物,还有来自中国文化和博物馆机构的珍贵瓷器展品。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历史较短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在海外办展方面也做得很好。浦东美术馆2021年才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尚未建立起自己的收藏规模。但令人敬佩的是,这家美术馆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次大型海外展览,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美术馆之一。看来,博物馆或美术馆的历史长短或许并不是关键,而是其组织、策划、实际运营的综合能力。

提升品质,共享美丽

精心策划的文化交流引进工作,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具体、真实、生动的切入点,真正让民众发出了“不出国门,看世界之美”的真切感受。为了让今后国内的文化交流引进工作有更高的质量和吸引力,以下是几点建议。

第一,了解国内观众心理,做好借展策划。一些特展虽然价值高,但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通过策展配置具有一定文化价值、赏心悦目的作品尤为重要。例如,除了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柯雷乔、卡拉瓦乔、荷兰画家伦勃朗等古典画家的作品外,此次“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典藏展还特别提到,策展团队想借展中国观众熟悉的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的原作。此次展出的梵高作品《长草与蝴蝶》是在艺术家生命的最后几周完成的,似乎是他生命中最后的一丝光芒,看着原作,让人感动不已,热泪盈眶。正是这样的精彩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

第二,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观众获得最佳的观展体验。由于特展往往是临时性的,大多数艺术爱好者都有强烈的亲临观展愿望。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热门展览要么订票难、一票难求,要么展厅过于拥挤,让人难以舒舒服服、心平气和地看完整个展览。因此,博物馆或美术馆除了提前考虑扩大展览面积外,还应适时延长开放时间,推出夜间场、24小时特别场等。

三是总体自主策划和首站展览数量仍不足,在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和艺术需求方面还有差距。同时,能够吸引国外观众前来观看的特展也不够多。如何推动长期自觉的展览筹备和策划,如何培育和训练年轻一代策展力量,如何推出体现世界之美、具有真正对比对话的特展,仍是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光明日报(2024年9月8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