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夯实思政教育学术基础,科学构建思政教育学科范式,构建具有主观性、原创性的思政教育知识体系,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建设中,迫切需要夯实思想基础,筑牢理论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忠军教授带领团队用六年时间完成了四卷本、125万多字的学术著作《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该书以经典为基础,立足实际,系统科学,内容精准,是一部探讨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优秀学术著作。该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追溯源头,保持诚信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性学科。今年是思政教育学科建校40周年,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以实践为基础的基础上,迫切需要进一步夯实学科的理论基础,构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中国共产党发起和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实践发展上,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坚实基础之上。本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致力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完整性和创新。坚持诚信,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的沃土上,科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创新就是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入手,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创新思政教育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说,这项工作为沿着溯源、固本强基的道路和方向,推动和创新思想政治基础理论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深耕经典,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奥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本书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代表性著作倾注了大量精力,对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点进行了深入挖掘、梳理和阐释,力求全面准确地呈现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深耕文本无疑是一项艰苦、细致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本书与通常的经典摘录不同,而是以文本为基础,并对文本的思想进行了连贯的研究。作者不惧深奥理论,精益求精,力求准确解释和科学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精髓和精髓,完整展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概论。更值得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作品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与该学科基础理论创新的深度联系和融合,在阐述论点、阐述思想、揭示规律的同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框架。
整体推进,点突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一个“艺术整体”,只有通过整体性和系统思考的概念,才能科学地理解和深刻把握。本书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全局思想出发,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体系、范畴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四个阐释维度,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整体面貌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梳理、提炼和解读。 充分体现了本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全面研究和整体推广。这项工作不仅具有严谨的理论逻辑和环环相扣,在整体研究上取得了突破,而且经过了深耕,一步步深化,在具体点上充满创新。例如,将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围进一步划分为初始范畴、过程范畴和目的范畴,将原始经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定义为基础内容、基础内容和延伸内容,将原始经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划分为基本方法, 对方法论原则、通法、具体方法,逐一阐述了这些概念、类别、内容和方法,揭示了其思想渊源、发展脉络和核心实质。这些创新的理论观点,以深刻的文本解读为基础,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支撑,层次分明、层次分明,为深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进行了扎实的理论探索。
光明日报 (2024-09-13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