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国内外著名地质学家,是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2023年,我和李四光纪念馆高级顾问、李四光孙女邹宗平女士到天津滨湖中学参加以弘扬新时代精神为主题的“大思政课”报告会科学家。她的报告主题是“李四光的故事——李四光的故事”,我报告的主题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会面时,我得知她正在写传记《我的祖父李四光》,并同意出版后送给我一本。第二年,她从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寄来了《我的爷爷李四光:我的爷爷李四光》一书,请她写书评。读完整本书,感触颇深,于是转而写作。
1.传记作家邹宗平
新中国成立之初,李四光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一任主席。 2001年,我从部队转业到中国科协工作。虽然我不能在李四光董事长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但我与传记作者、李四光的孙女邹宗平女士有很多工作接触。作为李四光先生唯一的直系亲属,邹女士与祖父一起生活了18年,对李先生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传记追忆往事的出发点和视角,与邹女士的个人经历和气质密切相关。
作者邹宗平在武汉大学李四光雕像前合影
邹宗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之后,他被调到李四光纪念馆从事科学文化传播工作。她性格简单直率,直言不讳,容易沟通。当被问及这本书的特点时,她说:“关于我祖父李四光和我们一家人的一切都被放进了书中。”她的话简单明了。读完后,我不禁感叹。本书以作者独特的经历和新的视角丰富了科技史料,弥补了事件细节,纠正了市场上的错误信息,让历史的骨架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这里借用我国著名科技史专家范宏业先生的话来概括本书的精彩之处——历史因细节而生动,往事因亲身经历而生动。作者出身于一个开明家庭,祖父李四光,父亲邹成禄,母亲李琳。虽然她一生身边都是科学家、政治家、名人,但长辈并没有把这个独立的女孩培养成大师。期望和要求可以说是与日常生活中的降维兼容的。她本人从来没有走上科技的最前沿,从来没有卷入过政治漩涡,从来没有受到过社会的鞭打,更没有经历过灵魂的深刻折磨。作者邹女士无奈地承认,“虽然我和大师生活了很长时间,但真正体现大师的思想高度和认知深度,确实是我力所不及的。”
1969年,李四光与家人在一起——最后一张全家福
2、科学救国梦开始
“李四光纪念馆”有李四光先生的雕塑,上面刻着他一生奋斗的座右铭:“我是中华儿女,是祖国养大的,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应该得到回报”对祖国、对人民,这是科技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邹女士特意描述了李四光16岁时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建国同盟的情景。 “孙中山先生抚摸他的头,善意地告诫他:‘你这么年轻,参加革命就好了,要好好学习,报效国家。’”李四光将孙中山的教诲牢记在心。并把它们作为他未来学术生涯的动力源泉。近代我国地质研究仍走在世界前列。 1913年成立地质调查所,1922年成立中国地质学会,1928年成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以李四光、丁文江、张鸿钊、翁文浩、格里普为代表的地质学家群体等前辈试图通过现代科学带领中国走上救国之路。他们在我国科技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都督府与湖北各界代表合影(第三排右二李四光)
李四光曾在日本和英国接受高等教育。他精通日语、英语、德语、法语和俄语。通晓中西学,通晓古今。在伯明翰大学读本科期间,除了地质学之外,他还选修了物理学课程。他当时选修物理的真正原因是“地质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定性而非定量的科学。未来地质学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描述性科学的层面,而必须不断深化”。为了这个目标,你必须引入工具,所以你必须学习物理和数学。”他很早就对科学发展有前瞻性的认识。李先生的硕士论文《中国地质学》引经据典解释了过去地球上的重大地质过程和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早已引起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关注。例如,“大海的变化”表明了地面起伏的事实,而这也是现代地质学“平衡理论”存在的基础。他认为:“中国地质学有其独特的区域特色,我们决不能照搬西欧区域地质学建立的地质术语和概念来解释中国的地质现象和独特的地质构造问题。”这些学术思想无不体现了他对真理的追求。 、实事求是、理性质疑、诚信创新的价值追求。
1914年,李四光留学英国,在宿舍学习。
1934年,其学术著作《中国地质学》出版,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李四光曾在伦敦、剑桥、伯明翰等英国八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受到学术界的欢迎和好评。英国皇家学会教授李约瑟在阐述地质构造时说道:“幸运的是,这方面最杰出的地质学家之一李四光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本内容丰富的地质著作——《中国地质学》。”1962年之后,李四光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地质力学概论》。
李四光经常提到他的同事翁文浩,“翁文浩曾经救过我的命”。该书介绍了民国时期李四光对蒋介石及其国民党政府的反抗和仇恨。他多次拒绝高级官员的恩惠、拉拢和宴会。李四光赴重庆出席中央研究院学术会议。会见结束后,蒋介石和宋美龄举行宴会。李四光得知后立即返回广西。宴会上,他的座位安排在蒋介石旁边。席间,蒋介石突然问翁文浩:“李四光先生为何不来?”翁文浩回答:“重感冒,发烧。”过了一会儿,蒋介石问旁边的陶蒙。并且,他也附和道:“李先生有病。”李四光得知后,非常感谢翁文浩等同事的不约而同的帮助。李四光的这种学习实践,让人想起竺可桢先生阐释科学精神的名言:“只问是非,不问利害”。实在令人担忧又令人敬佩。
书中还有不少章节提到了耐人寻味的历史轶事:第十三章“受聘回国”,讲述了蔡元培升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时的宿命遭遇;第十八章“与鲁迅先生的斗争”“笔官司”提到了当年与鲁迅的关系;第22章“与丁文江的恩怨情仇”,揭露了与地质学家丁文江的诸多纠葛;第二十八章《石痕是耿千秋》,展现了与学生朱森等人的关系,值得一读。
1948年,李四光代表中国地质学会出席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组委会(第二排右十三人为李四光)
三、为新中国奉献智慧
李四光与周恩来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44年,抗战时期李四光全家迁往重庆北碚。时任中共代表团副主席的周恩来听说后,秘密来到他的住所。周恩来鼓励他:“日本鬼子一定会被赶出中国,我们的胜利就不远了,到时候,我们就开工建设。”在这次谈心谈话中,周恩来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分析了形势的发展,为李四光在黑暗中的前进带来了光明。
1950年,李四光回国,在南京火车站受到隆重欢迎。
1952年,周恩来总理与李四光亲切交谈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当选为世界科学家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地质部部长,当选为中国科协首任主席;担任组长等领导职务。作为科技界代表,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邹女士的文字详细介绍了李四光先生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在科技发展和治国理政方面与李四光先生的长期合作关系和个人交往。同时介绍了他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的诸多贡献: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中国长春地质学院的创建和建设、山东大学地质矿产系、东北地质学院、以及地质部宣化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等专业部门,为我国“两弹一星”工程寻找铀矿,参加石油勘探战役,建设地震预测预报系统等。
1955年带到中南海会议的铀矿石标本
1967年,李四光在地应力实验现场
为了改变中国工业的落后状况,毛泽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李四光多次接受毛泽东采访,汇报科研工作进展。第41章“握住巨人的手”记载,1969年,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科技界代表。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和李四光在休息室里聊了一个多小时。两人聊得很开心,从天体的发现到人类的起源。临走时,毛主席说:“我现在对科学很感兴趣,你能给我找点书吗?”并用手画了一个大圆圈。说道:“只是你研究范围内的那些。”李四光感叹毛主席的博学多才,把自然科学特别是地质学的一些重大问题编成小纲材料,力求系统、简洁地表达出来。最终形成七部分内容: 1、从地球看宇宙; 2、启蒙时期的地质争论; 3、总结地层工作要点; 4.古生物学和古代人类; 5、三大冰河时期; 6、地壳的概念; 7、地壳结构与地壳运动。共约17万字,60余幅图片被命名为《天文地质古生物文摘(初稿)》,提交给毛主席。随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天文、地质、古生物》,成为李四光晚年的重要著作之一。
1969年,毛主席握着李四光的手,会见了科技界代表。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去世,人们在他的随身物品中发现了他患病期间留下的一张纸条。有这样一段文字:“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技困难,开辟这个极其巨大的热库,让其为人民所利用……”
1971年李四光病逝后,人们在他的随身物品中发现了他生病时留下的一张纸条。
4、师父修炼的好故事
艺术对于人类的滋养是不可缺少的。它使人精神上透明,使人的灵魂高尚而有趣。李四光家里有一把小提琴,是他早年在英国留学时在车库拍卖会上买的,静静地保存了半个多世纪。 1990年,上海音乐学院在编纂《肖友梅全集》时,无意中在音乐家肖友梅的手稿中发现了一首李四光创作的五行乐曲。眉尖工整地写着《行路难》(1920年创作于巴黎)的曲名和作者钟馗。 。现已被确认为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作品。书中详细介绍了李四光写下的歌曲《路难》的前世今生,抒发了他内心求救救国的痛苦。
1920年,李四光在法国巴黎创作小提琴曲《行路难》手稿。
李四光在英国留学时在旧货拍卖会上买的小提琴
李四光、李林、邹成录是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属于地质学、物理学和生物化学三个不同的学术领域。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传记,它能够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呈现科学家及其家庭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本传记的写作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5、再次弘扬大师精神
2012年,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曦同志提出配合教育部实施“共和国脊梁——科学名家名校推介”大学中的“项目”,让教师和学生充当校友,大三学生充当大四学生。 《科学家话剧排练活动》书末第50章《成为一棵树》讲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排练李四光事迹话剧《地球之光》的情况,该剧是该项目的第一批剧目之一,每年都会在学生中排练,代代相传,并在全国各地巡演。当时我是中宣部部长。科技协调研究与宣传部,在陈曦书记的领导下参与了这一项目的组织实施。在这一举措开展初期,不少校领导向宣传处提出了科学家申请选拔的要求。和他们提名的著名科学家一样,我担心自己无法给出直接答案,我们开始起草关于入选科学家标准的“八篇论文”,并打算用该文件来解决。问题。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我提出了各大学积极申报的情况和我们的困惑,比如国籍问题、生死问题等。陈曦书记说,我们要提拔的科学家应该是“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新中国,“民族英雄科学家”,我当时恍然大悟,道理很简单,领导这句话有三层意思,抓住了宣传工程的本质和初衷,从此我们就用这句话来代替。并以此为标准与大学同志讨论评选入选科学家,最终按计划完成了第一批“科学大师名校推进工程”入选的科学家。地科院(武汉)排练宣传李四光话剧《地球之光》的还有邓稼先在清华大学排练,王选在北大排练,朱可桢在浙江大学排练,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排练,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郭永怀。通过该工程的实施,造就科技领域的民族英雄,引导广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将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生排练李四光话剧《地球之光》剧照
从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演进来看,爱国主义是中国科学家与生俱来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科学家独特的遗传基因。李四光就是这些老科学家的典型代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推进。科技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进。学习和继承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所践行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作者徐向阳是《科学家》杂志名誉主编、原中国科协党委副书记、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