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清是闵行区文史专家。多年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着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册,第二辑11册)》10余册,人文闵行丛书4册和“上海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历史之海深邃,《今日闵行》与张乃卿老师联合推出《乃卿叙事历史》,让我们在闵行的历史故事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闵行区莘庄公园内有一座“彭寿元千赋诗碑”。碑正面凹刻有明代第一状元钱福的诗文。底面布满了波浪状的鳞片,就像一条隐龙的身体。俗称“鱼鳞石”,人称“彭寿峰”,已被列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其实,它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贫困“流浪儿”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
彭寿园钱福诗碑现貌
这位“彭寿丰”原产于浦江镇,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工部右侍郎谭纶及其继承人谭天(又名顺庆,又名东师)、谭寿(又名顺年,号称东史)。西施)正在河婆塘东边自家屋边的池塘边堆石头。 、建造亭台楼阁,种植花木,赏林泉之美。营造“蕲春园”,可以讲道德养老,教孩子和睦家庭,邀亲朋好友,饮酒赋诗自娱自乐。
此“蓬寿峰”是蕲春园的主峰,峰上矗立着蓬寿石,故又称“蓬寿园”,俗称“谭家花园”。谭天曾写有《彭寿山园》、《彭寿山百颂》,其中《彭寿山》诗云:
彭寿山石高近十丈,宽一半,厚也不过一尺多。呈不规则长方形,重约5000公斤。正面刻有凹碑一座,刻有“彭寿”二字及钱福(1461-1504年,名益谦,字河潭,弘治三年状元)草书诗序。明代)纪念谭纶。十三行,从左读。诗中提到钱福的儿子娶了谭天的女儿。钱复在《彭寿丰碑记》中说:“邵司空潭先生七十多岁无病而逝,爵子田甚悲痛,日夜令儿妻忙碌,闻之不安。”自从他的女儿被选中以来,我将为我所获得的祖先写下哀悼的篇章。”
蕲春园遗址地图
秦西天重建彭寿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冬,赵家楼镇北康道桥(今万历一号南石桥)垮塌。村民们打算修缮,特意邀请秦西天前来视察,共商方案。
当时,秦西天正在上海国学学院担任教务主考,并在提桥镇设立勤奋书院,事务十分忙碌。这一天,他抽空赶往赵家楼。一路上,他想起彭寿园已经废弃,觉得应该去看看。
然而秦西天走了一圈,并没有看到彭寿园的遗迹,便请一位老农给他带路。老农叹了口气,说道:“花园已经荒废很久了,你看!那棵大树下,就是花园的遗址了。”仔细看看这个。这棵树粗得可以十个人围着,树荫可以遮盖几亩田。老农指着树旁的一个土堆说:“当年,这山上有石阶,山下有一个石室,现在石阶消失了,石室也变成了蛇洞,所以很少被访问。”秦西天正在巡视这里,看到了这座土丘。草地边上躺着一块大石头,大部分都被泥土淹没了。老农说:“这块石头就是彭寿丰!”秦西天伸手拨开杂草,看了一眼。只见那石头油腻细腻,略带绉纹,点缀着鱼鳞,上面有字迹。他断定这一定是状元钱福写的诗,心里又热又痛。当他得知老农会砌石时,他问道:“这块石头还能立起来吗?”老农大声回答道:“是啊!虽然这块石头上尖下尖,所以上重下轻,立着的石头很容易倒下,但我有办法第一,将锡熔化成液体,倒入底座中,然后将石头种植在其中,并用周围的木头支撑它,使其不偏,经过一天一夜,锡就会逐渐消失。凝固了,石基自然也就坚固了。”秦西天脱口而出。他赞叹道:“这个方法非常好!赶紧把石头立起来吧,要多少钱?”老农说:二十金。秦西天立即答应道:“好,就这么说定了,你把石头立起来之后就可以和我算账了!”
一个月后,老农来找秦西天,说立石已经做好了,他要去检查一下。秦西天忙了,对老农说道:“你放心,我马上就给你那二十金工资。”他立即拿出钱去结账,老农却伸手只拿了十个金币,说道:“这十个金币已经有人代你付了。”秦西天问谁帮忙?老农微笑着说:“这块石头竖起来之后,一定会雄伟、美丽、宏伟,我保证它一百年都不会倒塌。”秦西天也笑出声来:“如果康道桥不塌,我就不会去废弃的花园。要不是你这样……”师父,这块石头竖不起来,都是缘分。 。如果一百年后这块石头再掉下去,一定会有有缘分的人来把它重新竖起来。”说完,他写了一副对联,送给老农:“四百年前游赵家楼,树木茂盛。苍老园荒,前朝隐士不见踪影;读十三行彭寿石,花朝月色,有如在仙庙会见名臣。”周围有人问秦西天:“你和谭家有什么关系吗?什么深厚的交情?”秦西天漫不经心地说道:“我们相隔四百年,哪有什么交情?”有人又问:“那你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大的钱?”西天笑道:“为此。保护好古迹。”他告诉大家,明朝时期上海县有很多高官,但复辟后,只有谭侍郎和潘公能够得到后人的供养,享受园林娱乐。县城里的潘氏豫园已易主,其楼阁巍峨,仍为中外人士所称道。如果这里的古园林杂草丛生、荒凉无人,岂不是二公的名气更盛了。重要吗?如果我竖起这块石头,我就能保住谭部长的声誉。这句话让大家鼓掌。
三十年后的1937年7月,上海将举办文献展。有人给了秦西天几位学生的旅行照片,让他发到会场展示。秦西天看着照片,惊呼道:“这就是彭寿园!”照片中,一山一树的景色依然如故,中间的每一块石头都雄伟美丽。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来没有去现场看过风景。现在有机会看到这些照片,他感到非常兴奋。他想,当年自己游历各地,每当遇到远古圣人的遗迹,他都会驻足参拜,流连忘返,不愿离开。大地就是这样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的,当大地为人着想的时候,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论臣,不附权势,不忘故友,光洁光洁,光辉千古。他的继承人谈论田野,并且能够保持自己的清洁。 ,你就会想象他的生活,你自然就会产生模仿他的欲望,产生效仿的想法。这对社会有多么好的影响啊。当晚,秦西天写下了《谭氏废园与彭寿丰记》一文。
彭寿丰家住莘庄镇
然而历史事件动荡多变,重新立功的彭寿丰又倒下了,一时无人问津。直到1985年进行文物普查时,文保人员见“彭寿丰”状况不佳,便用拖拉机拖至莘庄,移至上海县文化馆。
2001年,上海县文化中心(现已更名为闵行区美术馆)整修时,彭寿峰被命名为“彭寿元千夫诗碑”,并移至莘庄公园临时安置,成为一景。 2003年12月15日,“彭寿园钱赋诗碑”被闵行区文化广电管理局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9月被闵行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让人感叹的是,这座“彭寿峰”原来是建造“赵家楼”的谭氏家族的遗物。它实际上是不断开发的“赵家楼古镇”中最具文化价值的历史遗迹。现在它在外面流浪。真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