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生曹佳鑫:马拉松与科研相通,是一场数字游戏

admin

中新网北京11月3日电 (记者 邢冲)“今天我以2小时49分32秒的成绩完成比赛,刷新了我的PB(Personal Best,个人最好成绩),圆了我的北马梦想。谈起跑步给生活带来的改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曹家新表示,跑步为他的大学生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更立体的形象、更丰富的体验,还有更复杂的经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跑步。”

2024年北京马拉松于11月3日拉开帷幕,1999年出生的曹嘉欣首次踏上北马赛道。在他看来,马拉松和科学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这项运动有着独特的魅力,更像是一种“数字游戏”。

“虽然我学的是文科,但我的研究方向是经济史,需要和数字打交道。其实马拉松无非是一场‘数字游戏’,当距离已知的情况下,你想要什么样的结果?”跑步?你可以推导出你需要的配速,为了达到这个配速,你需要做有针对性的练习。”在曹嘉欣看来,制定比赛策略就像做科学研究一样。研究课题一旦确定,就大功告成。这需要努力。

比如,2021年秋天,曹嘉欣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尝试在宿舍楼的跑步机上用不到20分钟跑完5公里。 “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太难,然后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新的想法:加倍难度,在40分钟内跑完10公里怎么样?然后我就有了尝试半程马拉松的想法。”

_马拉松数字训练_马拉松数字记忆答卷

曹嘉欣顺利完成北马比赛。图片:曹嘉欣提供

在这个渐进的跑步过程中,曹嘉欣的耐力和成绩都在不断提高。 2023年初,他加入北大博雅田径中跑队,多次半程马拉松自测都达到了1小时25分钟左右。 2023年南京江岛半程马拉松是他参加的第一次路跑比赛,虽然从最远的区域出发,但他还是以1小时28分12秒的成绩完成了比赛,以1小时30分钟的成绩顺利完成比赛。预定目标;一个月后的太原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虽然仍然是从最后一个区出发,但他成功将正式比赛成绩提高了1分钟。

2023年秋天,在经历了一个暑假并成功申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后,曹嘉欣认为自己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学习状态都很好,南京马拉松成为了他的第一次马拉松。 “在马拉松比赛中突破三分,在大多数跑者心目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作为第一次马拉松运动员,最重要的是安全完成比赛并享受比赛,最终争取取得好成绩。”

曹嘉欣个人首场马拉松成绩为2小时56分04秒,超出设定目标。 “我对这种配速策略非常满意——在马拉松比赛中实现均匀一致的输出就是尽我所能。”

曹嘉欣随后参加了广州马拉松和无锡马拉松。跑完无锡马拉松后,他还参加了阿迪达斯中国大学生路跑联盟(CURA)的上海半程马拉松。 “为了这次梦寐以求的北京马拉松,我从暑假开始训练。作为CURA的一员,我们经常一起训练,专业的装备也支持我更轻松地备战,突破自我。”曹嘉欣表示,北京马拉松是一匹“国马”,从天安门广场前出发,从长安街出发,看着五星级红旗与数千名跑者一起升起,一起唱国歌,真是太棒了。足以让人热泪盈眶。

曹嘉欣表示,随着参加的比赛越来越多,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身体。 “首先,我的跑步形态没有问题,正常跑步不会对身体造成额外的伤害。其次,通过VO2max实验室测试,我发现我的表现还有提升的空间,我达到了心率VO2max 的区域,与我的半程马拉松和全程马拉松心率区域完全匹配。换句话说,当我参加长跑比赛时,这些数据给了我继续训练的动力和信心。”

在经济史的研究中,绝对的数字可能没有价值和准确性,但如果能够积累足够的数据并融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就可能得出深刻的结论。曹嘉欣表示,跑步也是如此。单次训练的数据可能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以通过数据的趋势变化发现自己身体机能的进步或变化。

“简单来说,马拉松是一场‘数字游戏’,通过输入固定的比赛距离和目标完成时间,就可以计算出自己想要完成比赛的配速。为了在比赛过程中达到这个配速,稳定的输出需要特殊的训练。”从那时起,长跑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曹嘉欣(结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