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郑立强
通讯员 卢家国 吴迪
无人机在宜昌市五峰县梅坪天坑上空300米处盘旋,喀斯特地貌逐渐出现在电脑终端上;大地电磁系统部署在隧道上方330米的山顶土壤中,岩溶物探异常区域准确显示在仪器界面上……
“以前,我们开展公路勘测工作时,常常跋山涉水,手持花竿、卷尺、指南针、地质锤,肩上扛着全站仪,走过深山老林。被蜜蜂蜇伤和蛇咬伤是很常见的事。如今,在高科技的帮助下,我们的户外勘察就像一场‘打怪’游戏……”10月25日,在武松高速公路西延线预勘测勘察项目现场,书记处书记省交通规划院工程勘察设计院党支部副院长王洪明感慨地说。
修建道路和桥梁时,规划是第一位的。如何设计并完成一张既能落实国家和省战略规划,又能指导现场施工的高质量施工图?湖北交通投资集团正积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其规划设计单位以交通规划院、中南院为主,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前沿技术应用,着力提高项目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网络层面,成功从“铁基”时代迈向“数智云”时代。
从“纸质”到“智能”:突破数据瓶颈
为克服传统勘察设计流程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的局限性,省交通规划院采用“数字化智能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和“勘察及内部现场一体化生产管理”两个数字化平台平台”,开展工程勘察,整个勘察过程留下数字化痕迹,实现“历史可追溯、过程记录、结果按需显示”。
在武松高速公路西延线前期勘察和勘察中,两个系统的应用尤为重要。 “以前我们要一边找路线、一边看图片、一边记录记录,非常费时、费力,而且在办公室整理起来也很麻烦。现在是这样了。”有了平板电脑,我们就可以准确确定工作地点并快速记录测量数据,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好几倍。”初步测试负责人陈阳说。 ”项目,他发自内心感慨地说。现场人员现在可以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将地形、地物勘察照片、视频、语音等数据实时上传到系统云端,高效开展野外勘察和内部整理工作。还可上传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将生产管理、地质勘察、野外勘探、岩土检测、内部数据处理、勘察成果归档等业务环节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实现工程过程追溯、数据积累、责任追溯、数字化交付以及共享利用等综合管理。
目前,两大数字平台已成功应用于麻阳高速公路北延线、京港澳高速公路郑店湘边境段改扩建工程、 G3612平宜高速公路向阳段,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效力。吴淞高速公路西延工程,前期勘察工作周期缩短约20%,节省直接经济成本约50万元。
从“困”到“破”:探索项目最优方案
为解决复杂地形公路建设面临的诸多难题,省交通规划院创新性地采用先进技术手段,突破传统难点。
吴淞高速公路西延工程控制工程狮子脑隧道所在的仁和坪地区,存在大量落水洞、地下河。项目组创新性地采用大地电磁法和被动源面波微动探测技术的综合物探方法,为地球“把脉”,对隧道物探异常区域进行对比密集试验。同时,利用智能高精度野外地下水示踪系统进行试验,寻找路线“最优解”,将特长隧道长度从9.9公里缩短至6.7公里。仅此一项就节省了工程造价约4.3亿元。
吴松西高速公路西延线所经过的五峰、宜都地区,地形条件复杂,山高谷深。 “野猪陷阱、毒蛇、野蜂是我们野外人员的‘天敌’,虽然我们长期以来已经练就了‘抢草惊蛇’的本领,但在野外作业下往往更加危险。”山区植被茂密。”项目前期勘察负责人李晓伟介绍。项目组采用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扫描建图技术,打通观察的“上帝视角”。项目组通过线路定位、地面模拟飞行、激光探测、三维建模等手段,对线带廊道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分析。观测扫描将地形转化为直观的三维离散点云数据,不仅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基础数据,还可以让现场人员“解放双脚”。
从“分割”到“整合”:创造数字资产
京港澳高速公路湖北北段改扩建工程全长157.79公里,是湖北省首个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团队搭建了BIM数字孪生沙箱,打造了湖北交投京港澳数字高速公路平台。所有施工过程信息均同步到组件信息模型(BIM)中。在实体项目建设的同时,同步建设了数字高速公路。最后,实现高速公路物理实体和数字孪生的双重交付。在这个数字沙箱中,每个组件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只需一键点击,即可实时查询他们的进度和质量信息。这样的管理使得项目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视化、精细化、科学化,保证了项目质量的可追溯性,使其更具可操作性。使用期间的智能化管控和智能维护,为数字化基地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11月,《京港澳改扩建工程BIM数字孪生应用》荣获中国公路学会2023年“天工杯”数字交通与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大赛工程组金奖。 2024年9月,15项国内首创创新技术成果在中国公路学会2024年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管理与技术创新交流会上发布,交通运输智能建设与创新能力成套关键技术技术和工程方法居全国第一。 。
从“旧”到“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在追求“新”、“绿”的道路上,湖北交投集团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创新。
在建设双流长江大桥时,规划设计团队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每一个设计中,尽量减少大桥通车后可能产生的声、光、振动等影响。整座桥沿着湖边三四公里而建。封闭的声屏障就像一座安静的城墙,守护着湖面的宁静。桥梁的设计是科技与自然的和谐交响曲。雨水、石油污染,这些可能的污染源被自动化收集装置一一捕获,集中处理后排放……这些巧妙的设计保留了双流桥下嬉戏的江豚,以及泛红的水杉和不断上涨的湖水中盛开着数百朵鲜花。鸟儿齐飞的动人景象。
五天高速公路天门西段软基处理工程,采用双向搅拌桩技术施工,平均作业深度达到10米左右。配备气动喷浆桩设备、智能操作系统和远程监控信息系统,施工数据实时上传和各项技术指标实时监控,保证搅拌更均匀,桩体强度更高,同时避免水泥材料的浪费。 ,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图片由记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