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徐汇河畔,晨练的老人沿着步道漫步,学生们在咖啡馆读书,街角的小公园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这是徐汇的一个小缩影,这座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城区以其独特的烟火气息和人文关怀吸引着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在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立”),一群远道而来的留学生也在这座“人民的城市”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初识徐汇:多元便捷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叶思江是华立化学工程专业一年级研究生。初到徐汇,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他惊叹这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座城市的规划非常合理,走几步就能看到公园或开放的绿地。后来我才知道,它们被称为‘袖珍公园’。”虽然面积不一定很大,但风景和公共设施交织在一起,让生活变得舒适而美好。”
马来西亚留学生郭一婵将徐汇视为上海的缩影:“它不仅展示了上海的历史文化,还融合了现代城市的便利与活力。”她特别提到,这里的生活不仅方便,而且充满探索的乐趣。 “每一个区块都像一个卷轴,等待着被慢慢打开。”
新加坡留学生潘俊成在徐汇生活后,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新与旧”的魅力。 “其实我们的校园也是这样,新建的地铁口和保留下来的老教学楼共存于校园里,但一切都很和谐。”他喜欢晚上逛恒福风景区。繁华美丽的CBD高楼大厦和历史悠久的教堂可能仅一街之隔。这种独特的经历总是让他流连忘返。
人情味与烟火:“生活”赋予了城市魅力
徐汇区的公共空间和社区活动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了解社区生活的窗口。桂林公园是潘俊成经常去散步的地方。他感慨道:“这里经常可以看到老人在地上泼水练字,还有三五成群的跳舞、唱戏,这些随处可见的小活动让这座城市充满了烟火气。”
郭一婵喜欢逛武康路、思南路。那里优雅的老建筑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她流连忘返:“这些地方不仅适合喝咖啡、拍照,还能让人们感受到徐汇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的多样性。” ”
华立还为留学生搭建了深入社区的平台,组织留学生前往邻里荟参观徐汇区适老改造项目,在老年大学体验非遗技艺,带去对当代的了解。生活走进课堂……体验过程中,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不断刷新着留学生心目中对“人民城市”的认知。
多次在凌云街社区(老年)学校做志愿者的马来西亚留学生徐周凯告诉记者,他的家乡没有社区关怀这样的东西。社区老人充满乐趣、学无止境的氛围让他受益匪浅。触碰。在凌云街社区(高级)学校作为留学生文化实践基地揭牌时,郭一婵还向学校赠送了书法作品《相知相知,相隔万里还是邻居》 ”,传递跨文化友谊。
郭一婵向老年大学赠送书法作品
当我老的时候,我和别人一样老,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和别人一样年轻。通过学校与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长期合作,潘俊成成为小学生课后社团的“小老师”,将电子积木实验带入小学生的课堂。教室:“因为我自己学电子学,所以我会教他们电子学。”如何搭建积木,如何看待实验现象,并向它们介绍一些原理。虽然他们不完全理解,但我认为让他们对此感兴趣是件好事。”
潘俊成给小学生上课
在留学生眼中,“人民的城市”不仅要让人们在城市里生活方便舒适,而且要成为真正属于人民的城市。叶思江特别提到了当他在课本上、在社区中认识到人人都可以参与社区建设时的感受:“居民可以参与社区建设,提出自己的需求,这种开放和包容让我感到新鲜和感动。 ”。
郭一婵是一名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从专业角度来看,海绵城市、袖珍公园、河滨步道等城市规划建设总是让她感到新奇和惊叹。她也希望毕业后能够投身相关行业。让您的专业知识成为这座美丽城市的一部分。
从绿意盎然的公园到历史街区,从便捷的交通到温馨的社区活动,留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看到了徐汇的另一面:这不仅是高楼林立的上海缩影,也是一座充满温情的城市。在他们眼中,徐汇用细致、贴心的设计,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感受到“人民的城市”的真正含义——城市因人而建,因人而美丽。
记者:沉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