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众多非遗项目面临活化利用挑战,挖掘内涵守住底线意义重大

admin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崇明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代表项目17个、区级非物质文化代表项目20个。如何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加强活化利用,让这些凝聚了数千年民间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既是我们共同的使命,也是重要的挑战。

_做好非遗文化活态传承_家校通为教育添活力

2021年崇明山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家校通为教育添活力_做好非遗文化活态传承_

做好非遗文化活态传承__家校通为教育添活力

2015年,崇明土布传统纺织技艺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内在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尊重历史、守住文化底线,同时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和创新形式,才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亲善之家为例。该糕点店新入选崇明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基地。严格遵循崇明传统糕点的制作技术和工艺,保留了崇明年糕制作技艺的精髓,同时又有所创新。精心融入年轻人喜爱的新食材,让食客赞不绝口。

家校通为教育添活力_做好非遗文化活态传承_

家校通为教育添活力_做好非遗文化活态传承_

今年中秋节,亲善屋推出了“荷塘月色”、“花舞中秋”等多款设计精美的民族潮流月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创新呈现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让人们感受非遗魅力、分享非遗保护成果。从崇明老酒通过科技创新推出新口味,到崇明土布与时尚品牌合作打造大众文创产品,再到将当代元素融入年轻人视野的钢管戏……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现代,观念与创新思维的加持,崇明的许多非遗技艺以令人惊喜的主题和形式融入现代社会,体现当代价值观,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

做好非遗文化活态传承__家校通为教育添活力

_家校通为教育添活力_做好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崇明土布制作的龟香包、人参香包

家校通为教育添活力_做好非遗文化活态传承_

崇明钢管剧走进校园

家校通为教育添活力__做好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我们既能“活”,又能“活得好”。一方面,要培育人才沃土,多渠道吸引各领域人才加盟,不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政府层面可以建立科学、完整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形成非物质遗传传承人培养的政策支持。在社会层面,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教育,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传播中心、培训基地等场所,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姿态”。十多年来,崇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大力开展。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让青少年了解灿烂的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沟通方式。除了依托传统的展览、表演等形式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传播方式,推出贴近当代生活的创新内容,将传统技艺现代化。

_家校通为教育添活力_做好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香花小学的学生正在学习画厨房花

家校通为教育添活力__做好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家校通为教育添活力__做好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明珠小学学生正在学习崇明竹编技艺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非遗文化一亮相,年轻人和孩子就立刻爱上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找到精确的切入点、技巧和耐心、协作努力以及长期的成功。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作,弘扬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活力。

记者:郭阳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