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民间文化达人故事汇:民间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admin

乡村振兴打造田园_乡村振兴人物榜田琨_

昨天,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民间文化才艺讲故事活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这是“大地出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季”重点项目之一。五位民俗文化专家分享了民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

郭爱和,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他在洛阳市洛宁县洛陵乡创建了洛阳三彩(国际)陶瓷村——“爱河小镇”。

“我们希望美丽乡村不仅给村民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改变,也带动城市人寻根的精神和情感之旅。”郭爱和说。由他发起的中国“那一天”艺术展已连续举办八届。以“美育在中国”为核心,共邀请650位艺术家,为洛宁县86所中小学挂牌的“美育课堂”筹集善款214.8万元。

容巴希娜,在别人眼里,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歌手。作为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除了慈善演出,她还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以及民族地区的发展。

2023年3月,容帕西娜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提交《关于进一步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建议》。经过不懈努力,同年,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全国13个有关省份联合推进的人口较少民族口述传统征集工程。容帕西那说:“梦想是一颗种在心灵土壤里的种子,它虽小,但却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丁兰英荣获乡村名匠、202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人物、2023全国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计划年度人物称号。 18年来,她扎根楚雄富饶的乡村,匠心钻研彝绣技艺,重振彝绣传承发展。她创办的多彩彝绣传承团队有86人。 10年来,已培训学员16000余名,带动12000余名刺绣爱好者投身彝绣产业发展。

“我这辈子都会选择彝绣。”丁兰英说,她未来的目标是实现“国绣、国绣、民族共享、共享美”。

郑芬兰是浙江省土布纺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川锁博物馆馆长。她说,自己在农村已经20年了,她坚持做的其实是一件事——“美化乡村”。 “将有温度的手工艺融入‘美学+无浪费+美育’的理念中,不遗余力地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让手工艺本土化,对下一代进行美育。”

迄今为止,郑芬兰已走遍全国30多个省份,找到了23000辆梭子,唤醒了乡村沉睡已久的手工艺……

五位嘉宾中年龄最小的王彦之讲述了“一个村庄,一群人”的故事。她的“左静工作室”受河南省修武县政府委托,实施“大南坡工程”,将一个省级深度贫困村打造成为集美学实践、场所营造、建筑活化、景观提升于一体的村庄。 、展览出版、儿童美育、本土设计与空间创新联盟。

2021年9月,大南坡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今年4月,大南坡村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强”。案件; 6月,大南坡村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案例入选新高考综合课程标准全国卷。

在圆桌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乡村美育、年轻人返乡创业、非物质文化传承等时下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他们在各自领域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独特见解,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赋能擦出了新的火花。

通过生动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乡村文化产业的引领者、扎根田野的文化学者、文化乡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等,用实践证明了在农村的进程中振兴民间文学艺术是乡村活力的不竭源泉。

栏目主编:范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