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一线调研,收获颇多。浙江嘉兴的田螺,新疆和田的水稻,一东一西,一是“慢而快”,一是“又快又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他们目标一致。
在距南湖红船仅十几公里的嘉兴,有一家养螺蛳的私营企业,名叫千福食品。蜗牛喜欢温暖和潮湿,喜欢吃蔬菜。夏天本来可以在菜地里养,现在初冬,又回到了车间的木制大棚里。打开一看,白白嫩嫩的,爬来爬去,还挺大的。
20年前的2004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嘉兴考察。这期间,我来到这家公司,对农村田螺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公司CEO沉富良回忆说,“当时我向习书记许下承诺:把蜗牛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农民增收!”
此次考察,习近平在地级市嘉兴进行了四天的深入调研,重点研究统筹城乡发展。此时,“双八战略”已提出近一年时间。考察20天后,习近平在《之江新闻》《浙江日报》栏目发表评论——“统筹城乡发展”。
沈富良并没有食言。 20多年来,他把一只小蜗牛变成了一个大产业。蜗牛爬得很慢,但沈富良的动作却不慢。新世纪初,他第一个搭建了蜗牛销售网站,让“最慢的速度”赶上了“最快的速度”,订单很快就遍布全国。后来养殖进入规模化,产品进一步加工。他还参与了钉螺地方标准的制定。进入标准化轨道后,蜗牛爬上人们餐桌的速度明显加快。
现在,全国70%以上的鲜活螺蛳产自嘉兴。 “他做事有几分蜗牛精神,勇往直前,充满韧性。”沈富良的坚韧还体现在他总是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该公司常年吸收附近村庄的劳动力,并吸引了数百名外省的蜗牛养殖户。他的公司还有另一个名字——“功夫坊”。浙江有数以万计的功夫作坊。
小蜗牛“爬”上了共同致富之路,沙漠边缘种植了高产水稻。
从北京向西南飞行五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昆仑山脚下的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一片稻田正在“疯狂生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在这里成功实现了水稻快速育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说是“田”,其实并不占耕地。它实际上是一个建在沙子上的植物工厂。水稻被“种植”在没有土壤的三层架子上,头顶上方有LED灯补光,根部插入盛有流动营养液的水槽中。精准控制水稻生长所需的“光、温、水、空气、肥料”五要素,相当于为水稻生长按下了加速键。从播种到收获,仅需60天。传统水稻的平均生长周期为120至150天。
今年春天,收获了第一批水稻,亩产1051.5公斤。关键是生长周期被压缩后,一年内一块土地上可以种植更多的农作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如今,中国空间站已完成在轨水稻全生命周期培育,袁隆平的超级水稻正在不断刷新新纪录。为了把粮食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为了把中国粮食装进这个饭碗,全国人民不断创新、攻坚克难。
为什么要去沙漠边缘种水稻?都市农业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其昌揭秘:这种快速繁育技术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在成都植物工厂试验成功,但成本太高。来到和田,可以在光热资源丰富的沙地上建设温室大棚,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具有大规模推广的价值。
沙子变成了“土壤”,戈壁变成了肥沃的农田。农田的新生产力带来的不仅仅是产量。和田温室面积1万亩,为新疆最大。除了种植水稻外,他们还种植各种水果和蔬菜,直接和间接为周边地区5000多名新疆各族群众提供就业。
借小蜗牛一起致富,向戈壁滩要食物。
蜗牛和稻米的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
两者都是带有泥土气息的探索;都充满了创新的气息——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两人都充满坚韧和长远的成功;两人带领着成千上万的工人一起走上了艰苦奋斗致富的道路。在漫长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