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不良表情包”会给年轻人带来什么影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近期对134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不良表情包”泛滥,影响年轻人“好好说话”的能力,误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被认为是主要影响。为了让青少年远离网络“不良表情包”的侵扰,68.1%的受访者建议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见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增至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增至97.3%。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孩子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坏八卦”的影响就是其中之一。
“栓Q”、“抢笋”、“小鸡,你真漂亮”……这些粗俗言语凭借着“病毒”般的传播能力,“入侵”校园,在同学们口耳相传中传播。孩子们,甚至出现在试卷和作文中。在这里,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坏八卦”就像“精神鸦片”,会降低他们对语言和写作的审美标准。此外,一些暴力、偏激的言论对于辨别能力不足的青少年来说,也会形成不良的价值取向,模糊是非界限。
不久前,国家网信办、教育部发布通知,部署开展“清理语言、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语音、字形变形等突出问题。 、含义、编造不良网络俚语以及滥用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良表情包”侵蚀,有关部门要让监管长出“牙齿”,加强有害内容的系统化管理,完善惩戒机制,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干净、平安的网络环境。信息传播需要载体。互联网平台不能视而不见。相反,他们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对那些创作低俗恶搞文字的创作者及时封杀,避免成为“不良表情包”的滋生地。 。
网络时代,信息大量涌入,学校和家庭也必须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识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引导他们欣赏语言文字之美,学会用文明语言表达他们的意见。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提高警惕,及时纠正不恰当的作弊行为,帮助孩子健康上网。 (张细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