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 阮玉林)“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是(中国)细颗粒物(PM2.5)浓度改善的主导因素”,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所所长何克斌19日在北京举行的2024中国蓝天观测论坛上表示,特别是“十个大气”期间, “措施”阶段,我国空气质量改善主要依靠“人为”,而气象条件则发挥“天助”的作用。
何克斌带领团队构建了空气污染浓度变化多驱动因素的解耦方法,系统评估了气象条件变化和清洁空气行动减排措施对PM2.5和臭氧浓度变化的贡献。
“2013年至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初级PM2.5排放量持续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清洁空气行动取得了成效。”何克斌表示,从贡献来看,“十大气计划”期间,电力工业升级改造、燃煤锅炉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民用清洁供暖是最有效的四项举措以改善空气质量。
当日发布的《大气中国2024:中国空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3年,全国339个城市PM2.5、二氧化硫等六种常规污染物年评估浓度有所下降地级及以上。 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5%,比2019年提高3.5个百分点。同期,203个城市实现年度考核浓度六项污染物全部达标的城市比2019年增加46个。
“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离不开能源、工业、交通领域的支持。我们研究发现,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同等重要,清洁低碳能源转型正在稳步推进”。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维浩表示,虽然煤电仍发挥着保障供应基础的作用,并考虑到系统调节供电的作用,但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在未来几年内超过火电。 2023年首次,新能源将成为装机增长的中流砥柱。这些成就是令人瞩目的。
面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需要,上述报告建议继续推进煤电机组升级改造、推动重点行业高质量超低排放改造、加强老旧设备淘汰和排放监管能力、释放交通运输业现有减排空间。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