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视频↑
1992年,时任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的刘新华提出建设跨渤海海峡通道的设想。按照刘新华的最初构想,如果渤海海峡建成跨海通道,烟台和大连可以成为连接南北、连接亚欧的交通枢纽城市。这将推动两市乃至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山东半岛的跨越式发展。发展。正是这样一个基于城市发展的提议,无意间引发了无数人的“跨洋梦”。热烈的讨论和美好的愿景持续了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一想法虽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众多专家的大力支持,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这是为什么呢?是建设困难、资金问题,还是其他难以逾越的差距?
今天,让我们沿着燕达远洋航道不断成熟的时间线,从宇宙出发,分析一下燕达远洋航道建设迟缓的原因。地图世界观致力于分析区域发展和制作地图动画。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您的关注和评论对于我们后续视频的制作非常重要。
烟台与大连隔海相望123公里。如果放在陆地上,行驶123公里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由于渤海海峡的阻隔,大连和烟台需要绕行1800多公里的陆路距离。渤海海峡封锁了两个原本距离很近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渤海海峡也是阻碍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个发达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和进一步壮大的巨大障碍。
1993年成立了多部门、多层次的研究团队。
2004年,烟台鲁东大学成立了由近30名专家组成的“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为实现跨越渤海海峡的梦想提供人才支撑。
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铁道部等部门联合成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示范领导小组”。
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这标志着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已纳入国家战略。
2013年,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最终方案敲定并上报国务院。
2021年,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将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2022年,新闻联播报道了8月1日勋章获得者钱七虎同志的事迹,并提到了燕达海底隧道的消息。这是关于渤海海峡通道建设的最新权威报告。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仍然可以看出,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努力实施这个项目。其中,有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即燕达海底隧道)战略规划研究项目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他也是这一重大项目不断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一个超级工程的建设,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还需要严格的风险控制测试。选择什么样的建设方案才能最大程度保证燕大渤海海峡通道的安全,成为王梦恕等专家组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的课题。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08年,在原铁道部组织的铁路规划会议上,全国铁路总体规划发布。其中,一条全长5700多公里的铁路规划引起了王梦恕的注意。该铁路规划以黑龙江铜山为起点。从市区出发,一路向南,跨过渤海海峡,穿过华东、东南各省,越过琼州海峡,止于海南三亚。
控制工程方面,本次规划首次提出了大连至烟台海峡通道北隧道和南大桥的铁路规划。 “北隧道南桥”是指大连入海时修建的隧道。到达烟台后,隧道必须从海底开始修建。把它举出来并建造一座桥。该项目的提出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最终因施工难度大、风险承受能力差等不利因素被搁置。 2008年以来的几年里,经过王梦恕院士带领的专家组的反复现场考察和反复测试,跨海通道正式否决了南隧道北桥方案。全埋隧道计划浮出水面。有人可能会问,深埋隧道和港珠澳大桥采用的沉管施工是一回事吗?答案是否定的。海峡跨度大,海底洋流复杂多变。放置在海底表面的沉管显然不适合渤海海峡。
根据设计,深埋隧道全长123公里,铺设铁轨,列车运行速度每小时220公里,投资超3000亿元(初期2600亿元),建设工期超过十年,使用寿命120年,预计每年收入200亿元,6-10年即可收回建设成本。这样一个相对理想的规划正在逐渐成型,具体建设路线尚未公布。
王梦恕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以他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们将视角转向位于日本本州和北海道两个主要岛屿之间的津轻海峡,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铁路隧道青函隧道就位于该海峡。青函隧道于1971年9月28日开工,1985年3月10日竣工,1987年11月竣工[1]。建设工期超过16年。青函隧道全长53.85公里,其中23.3公里穿越津轻海峡底部。如今的青函隧道大大缩短了日本两岛之间的通行距离。它也是重要的电信动脉。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相比大连烟台海底隧道图片,我们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建设经验。和成功案例,我相信渤海海峡的建设在施工技术上不存在任何缺点。然而,渤海海峡地质条件较差一度成为反对者的主要观点。他们认为,渤海海峡恰好位于郯营口地震带,潜在灾害的可能性给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打上了巨大的问号。今天我们不讨论地质条件是否满足施工要求。
隧道项目的支持者认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军事效益[1]。烟台师范大学(现鲁东大学)副校长刘新华、北京交通大学王梦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陆大道、同济大学高级名誉教授孙军等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推动者。这个项目[7]。但反对者普遍认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涉及地震、生态等自然风险,管理、技术等人为风险,局部战争等地缘政治风险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风险因素。 [1]。
尽管这一工程带来的经济和军事效益巨大,但从现实来看,国家振兴东北的信心和实际行动能力较弱。现在还不到投资3000亿元建设这个项目的时候。此外,距大连300多公里的朝鲜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东北亚地缘政治形势日益复杂,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潜在自然风险和挑战。一切都告诉我们,渤海海峡短时间内开工建设难度很大。 。在此,我不妨做一个大胆的预测。祖国统一、台北高铁建成通车后大连烟台海底隧道图片,渤海海峡通道的建设将水到渠成!
三十年来,为此付出努力的专家学者不计其数,难以计数。他们昨天和今天所做的工作,将为明天的渤海海峡通道建设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向他们致敬!我们期待跨海峡通道建设的启动!以上就是本次视频为大家带来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观看。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