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辟谣:中国藏粮于地战略重在提升耕地质量,黄土高原推山造田消息不实

admin

专家表示,我国“藏粮于地”战略的重点是提高耕地质量,而不是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近日,网上流传“陕西、甘肃等省将斥资万亿元平整黄土高原,打造5亿亩良田”的消息。第一财经记者从当地多个部门了解到,该消息不属实。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覆盖山西全省、陕西中北部以及甘肃、宁夏等省的部分地区。近日,网络上出现大量文章声称黄土高原将实施大规模山地开荒“超级工程”,并配上大型机械在黄土上作业的视频片段。对此,截至发稿,尚未有官方部门证实。

12月24日,陕西省委宣传部相关人士回应第一财经记者称,“我们注意到网上一些视频和文章显示,高原上有很多大型机械作业。 。经我们向省农业厅调查核实,“陕西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陕西没有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复垦工作,全省相关政策与以前基本一致。”

当天,山西省委宣传部相关人士回应第一财经记者称,“我们已向省农业厅核实,目前山西省尚未出台相关行动和政策。”甘肃省委宣传部人士也做出了类似答复。 “我们与农业农村部门沟通过,甘肃不存在开山辟地的情况。”此外,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们查阅了网上流传的相关视频,均未发生在宁夏。”

从官方回复来看,目前涉及黄土高原的几个大省还没有类似的“超级工程”或计划。那么,黄土高原“移山开田”是否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呢?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藏粮于地”战略,重点是提高粮食质量。提高耕地质量而不是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因此,推平黄土高原,将其改造成“五亿亩良田”的可能性在实践中很低。

“也有人提出,既然我们现在有了在沙漠种植大豆的技术,为什么不大规模推广呢?原因是一样的,有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行性的考虑。黄土高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修复区,除了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外,还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不能简单粗暴地理解一切都要让开耕地。”李国祥说。

从数据来看,即使黄土高原被“夷为平地”,能否“再造5亿亩良田”仍存在不少疑虑。

自然资源部昨日公布的2023年全国土地变化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19.29亿亩。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相比,耕地总量增加1120.4万亩。这意味着“5亿亩好农田”相当于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且增幅远远超过现有耕地的增幅。同时,“5亿亩”可折算为约33万平方公里,但狭义的黄土高原面积只有约3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不包括山地,更多发育成熟的河谷盆地和难以建立的森林保护区等,可以支撑“5亿亩”规模的开发。

针对网上流传的大型机械平整高原土地的视频,一位从事土地整理的资深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样的场景可能存在两种常见情况:一是高原高标准农田建设。局部地区,将分散的土地连成片,促进机械化耕作;二是平衡占补,按照“占多少补”的原则,平整土地,满足补地要求。

2023年全国土地变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耕地空间布局格局仍需优化。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过度开垦给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全国25度及以上坡度耕地(不含梯田)仍有超过4800万亩,相当一部分耕地位于河流、湖泊、林区、牧区、自然保护区或受荒漠化、荒漠化、石漠化影响严重的。这种影响使其难以或不适合长期稳定使用。未来,上述地区的部分耕地需要逐步调整或退出。

李国祥提醒,目前国家对储备土地复垦和耕地实行“有序开发”的原则。个人和集体需要关注城市发展边界、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土地规划中的生态保护红线“三线”,不能轻易跨越。总的原则是协调一致,坚持生态优先。当规划出现冲突或模糊时,优先划定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使区域自然资源始终处于安全保护框架内。如果出现大规模“跨线”发展,通过卫星监测等技术,相关部门会及时发现并制止。情节严重的,还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