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1月8日电 题:京剧“小戏迷”的“老灵魂”
中新社记者 卢梅
台北高中男生将如何庆祝自己的成长?林小宝在同龄人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2024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他站在舞台上唱了一段京剧《钓鱼杀一家人》。他的生日是四月,他更愿意把这次表演视为16岁时的“成长总结”。
林小宝(本名林思朴)不是戏曲专业的,也没有京剧家庭背景。他在台剧圈出名,并不是因为他的唱功,而是因为他对京剧的痴迷和专注。让人不禁感叹,这孩子简直就是有一颗“老灵魂”。
2024年12月29日,林小宝(右一)在台北参加公益演出,饰演京剧《钓鱼弑家》中的萧恩一角。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你不知道爱从哪里开始,但它会越来越深。”
你是怎么接触到京剧的?当中新社记者询问时,林小宝本人也说不清楚。他的父母都不是戏剧迷。他第一次接触京剧是在家里听妈妈放相声录音,里面唱了一段《黄鹤楼》。后来他在网上看了一些京剧片段,但没有明白。
直到10岁,林小宝在父亲朋友的指导下去剧院看戏。他越看越喜欢。他越看越喜欢,看的根本停不下来。不久,他跟随国立台湾戏曲学院张德天先生学习戏曲,专攻京剧。 “在京剧中,老学生是表演者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表演内容最丰富,最会学、最会演。”
从此以后,一切与京剧有关的事情就占据了林小宝的大部分时间。在这个网络时代出生的孩子没有时间玩网络游戏。 “我在网上看的剧很多,B站(大陆视频网站)的也都看过。”他就像一块海绵,沉浸在京剧的世界里,尽情吸收。我看了所有类型、所有戏剧以及同一戏剧的不同版本。我只是觉得它看起来不错,我喜欢它!”在学校里,课间休息时跑到操场练习数百种踢腿和挂喉也成了他每天上学的方式。
2024年10月23日,台北一间排练室,林小宝(左一)在台湾戏剧学院京剧团导演张德天(左二)的指导下排练京剧唱段。中新社记者 卢梅 摄
擅长写剧评,不断写作
学习戏曲两三年后,林小宝开始登上舞台表演。从14岁开始,年底他参加了张德天老师组织的京剧义演,这成了他的年度盛事。去年年底演出前,林小宝经常放学后排练到深夜。他拖着一个小行李箱,装着自己的行头:黑胡子、墨绿外套、旧杏粉色外套,都是从大陆厂商新订的;他唱另一部歌剧时戴的帽子是从内地二手交易网站“闲鱼”购买的旧货。
林小宝的演艺事业有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但更让他自信的是,他已经可以通过写剧评来赚取稿费。撰写戏剧评论可能是他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起初,他只是在网上写下自己的戏剧经历。他研究得越多,他的文章就越成熟。 2024年,受邀为潮流教育基金会推出的京剧剧目《看热闹发现门》撰写专栏。他一直在不断地写作,从观众应该如何“鼓掌”,到演员的形体和唱腔,以及剧本中故事的由来,带领更多的读者和观众了解并喜欢这部歌剧。对于台湾京剧的传承与创新,他也有自己的观察和见解。
除了京剧之外,林小宝还喜欢昆剧、现代舞等表演艺术。在青春版《牡丹亭》开播20周年之际,他曾向该剧总制片人白先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部剧的结局有点仓促”,还写下了7000——该剧的评论称他“作弊”。是时候开始昆曲和京剧“相拥”的日子了。白先勇决定将这篇文章收录在正在编写的庆祝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周年的新书中。
202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演出时,林小宝(左二)一家人前去观看,并与该剧总制片人、台湾作家白先勇(左三)合影。左边)。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想点一盏灯”
“老太太,我给你唱今年学的戏。”去年年底,林小宝上台演出前,跑到新北市静炉寺孟小冬墓前祭拜,“请保佑我演出成功”。戴坤生 被誉为“冬皇”的著名演员孟小东,1977年在台湾病逝。“在台湾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她。孟小东真的……”他找不到言语来表达。描述一下,于是他用力点头,竖起了大拇指。
最终,林小宝给自己16岁的表现打了60分。这也是他上台以来第一次觉得自己的表演达标。 “我的眼睛太毒了,电视剧看太多了,我知道高标准在哪里,但我现在的能力还达不到。” “好就是要练习,努力练习。有时候我把自己逼得太紧了,他甚至会说不再练习了,但他会继续。没关系,我才16岁,我的人生还很长。”我的!”男孩将短发抚近头皮,笑道。
成为一名京剧演员并不是他的目标。林小宝的志向是推广京剧,希望他能“评、写、编,最好还能上台表演”。他说京剧是他的“血液”。他总是被歌剧中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所感动。每次演出,歌剧中的人物和历史都会复活。 “我住在歌剧院里。”
“情不知从何开始,越陷越深……戏是天地之美,我已见过。让它消散,我便愧对天地。千年之后,我无法启动,但至少它不能在我手中被打破,我想点亮灯。”演出前一天,林小宝头脑清醒地写着。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