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1 月 3 日,杨浦召开了推进高水平安全发展的大会。大会旨在全区上下进一步树立起“大抓安全、抓大安全”的导向。通过这样的方式,以新的安全格局来保障新的发展格局。
春节前夕,在上海黄兴路 1 号的中通大厦内。柳阿婆家中灶台上,蓝色火苗欢快地跳跃着。鸡汤的香气扑鼻而来。“去年这个时候,还在使用电磁炉凑合着用。而现在,燃气已经通了,电梯也更换了,甚至连楼道都变得亮堂了!”从老人朴实的笑容里,可以映照出这座老楼的重生轨迹。
这座“问题楼宇”困扰居民多年,历时 18 个月,历经了两个酷暑和两个寒冬。在党建引领下,它完成了蝶变,以零信访、零投诉的“双零答卷”,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智慧。
破局:直面历史沉疴,
党建引领吹响攻坚号角
2023 年初,中通大厦原本的平静被打破了。居民家中开始陆续被检测出有燃气泄漏的情况。市北燃气公司紧急通告被张贴在了大楼的入口处,通告内容表明因为燃气泄漏频繁发生,所以将会逐步对存在问题的住户实施停气措施。这座在 1997 年竣工的商住楼,由于开发商发生了更迭,并且物业也失去了管理,导致燃气系统长期处于“带病运行”的状态,304 户居民以及 26 户商户企业的生命安全都亮起了红灯。
燃气总表位于一楼。入户管道以及表具从总表处自行进行接驳。之前的物业管理情况不佳。一旦出现漏气情况,就如同定时炸弹一般。业主张先生回忆起这些情况。另外,商办标准的燃气系统难以满足居住方面的需求。由于年久失修,管线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并且因为产权较为复杂,资金短缺,该燃气系统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
区委书记薛侃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在现场专题办公会上作出指示:要在第一时间确保居民的用气安全;历史遗留问题不能一直悬而未决,必须要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区建管委会会同大桥街道、市北燃气等部门迅速展开行动,组织人员力量对大楼进行全面的入户检测以及托底应急抢修工作。
如何形成科学的改造方案呢?需要建立全过程民主参与机制,让设计方案由群众共同商议,施工过程做到阳光透明,验收评估有多方参与。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在专题工作会上明确提出“双检验”标准,目的是确保改造方案既能满足群众的现实需求,又能符合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并且能够经得起老百姓和历史的检验。区建管委马上牵头把燃气领域的专家召集起来,让他们前往中通大厦。这些专家对中通大厦进行了深入的走访,也进行了细致的踏勘,目的是为整改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燃气专家进行走访踏勘时,区建管委协调市北燃气公司安排专业人员,在大厦物业公司办公室持续 24 小时驻守。同时成立了应急队伍,每 2 小时就会对大楼进行一次巡视和检查。他们以实际行动守护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专家组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聚力:跨部门协同作战,
临危受命显担当
2023 年 7 月 10 日,中通大厦召开了一场特殊的“现场办公会”。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建华召集了区建管委、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支队等 12 个部门的负责人来召开专题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当场成立了综合改造工作专班。这个“车轮上的指挥部”展现出了“当日成立、当日进驻、当日开工”的攻坚速度。
千家万户的安全都系在他一人身上,这担子的重量如同泰山一般。工作专班的刘绍旭介绍说,7 月 24 日专家提出了全面停气改造的建议,第二天上午就把总阀关闭了;在停气的第一天就发放了临时用电补贴,同时进行的消防改造与燃气工程紧密地“对表”,防止出现重复施工的情况……跨部门协同所产生的“齿轮效应”在这里展现得非常充分。
盛夏时节,若停了燃气,居民该如何洗澡?又该如何烧饭?工作专班将这些困难都承担了起来。他们一方面协调街道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上门,做好对居民的解释工作;另一方面,制定并报批了为居民发放生活补贴的方案;同时,还协调电力部门先对大厦的电力进行改造,以此来确保后续居民生活从“气转电”能够安全过渡。刘绍旭称,燃气改造工程所需时间比较长。他建议居民可以先借助电力来过渡。只要电力得到了支撑和保障,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综合改造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工作专班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努力奔走了十几个小时,在居民的理解之下,中通大厦的燃气总阀被顺利关闭了,随后综合改造正式开启。
解困:信息共享促协同,
机制创新跑出“加速度”
中通大厦的综合改造工程任务十分艰巨,且时间非常紧迫。为了能够加快改造的进度,市区的两级政府多次召开了专题会议,将各方的任务和责任明确了下来,从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各部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迅速行动起来。市北燃气公司对燃气隐患改造方案进行优化,以保障改造工程的科学合理;上勘院针对整体方案进行综合统筹的设计,从而确保改造工程的协调统一;区消防救援支队把应急抢险改造方案加以完善,使得消防配套设施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大桥街道以及区建管委等部门加大与居民的沟通解释力度,争取获得居民的理解与支持,为改造工程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了更好地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推进情况,区建管委组建了青年突击队。最难的事情是用最朴实且容易理解的语言向居民解释改造方案,不过我很受感动,大部分居民都十分配合,并且与我们建立了更深入的交流。看到最终居民露出满意的笑脸,我感觉十分开心。青年突击队员、区建管委市政科的杨正昊对过去的 18 个月记忆深刻。这支队伍由团员青年组成,他们充满活力且干劲十足。他们承担着收集信息的任务,也负责整理工作日志,还会定期更新共享各部门的工作进度等。他们哪里需要就去到哪里,为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了坚强后盾。
今年 1 月 10 日,在农历春节前,中通大厦的综合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并恢复供气。然而,工作专班并未就此解散。接下来,他们要对大厦部分破损的外立面进行改造,还要对大厦公共区域的非机动车停车进行改造,以及对室外墙体和周边等进行景观提升改造。正如薛侃所言:“不仅要改造基本功能,还要让这里的居民拥有舒适温馨的环境,让他们能够享受人民城市治理的美好成果。””
从中通大厦的焕新重生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超大城市治理所交出的精细答卷。这里没有那种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有的只是党员干部那浸透汗水的衣背,有的只是工程师那昼夜奋战后疲惫的双眼,还有的只是居民从忐忑不安到安心的神情。当“人民至上”的理念被化作一砖一瓦那样精心地构筑起来的时候,当历史遗留问题在新时代寻找到创新解法的时候,这就是“人民城市”建设最为生动的注解。这场攻坚战里,制度的优势转化成了具体且能感受到的民生温度。机制的创新解开了纠缠了很多年的“死结”。而“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这样的治理共同体,正是人民城市理念最为深厚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