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舶救助救助、沉船打捞、大型物体吊装、海洋工程服务、市政工程建设……1988年建造的“芝罘岛”工程船至今仍奋战在抢险打捞和重大建设工程第一线。作为烟台打捞局工程队的功勋船舶,“芝罘岛”轮配备了350吨级旋吊,曾是亚洲最大的吊机。
”
装备精良的柱子
20世纪80年代,烟台打捞局的“家族资产”还比较薄弱。原来最大的工程船“烟台打捞5号”长55米,宽16米,配备80吨固定吊机,其余大多是1930年代和1940年代建造的工程船,设备陈旧已不能满足渤海湾打捞工作的需要。
“‘芝罘岛’船的投入使用,让船员们非常兴奋。”烟台打捞局党组书记丛培坤介绍,“芝罘岛”轮由长江船舶设计院设计,总造价超过5000万元。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说是天文数字。
“芝罘岛”长109.8米,宽27米。其尺寸是“燕界老五号”舰的数倍。 “这是一个数量级的变化。”曾在该船上工作过的胡广利表示,“芝罘岛”船的性能优势对打捞作业流程的完善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打捞沉船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环节——攻打重孔,刺穿底部钢丝。在工程船缺乏起重能力的时代,潜水员需要在水底厚厚的泥浆中挖洞才能完成后续的打捞工作。 “芝罘岛”船投入使用后,可利用大吨位起重机将沉船轻轻吊起,使打捞工作更加安全高效。
“八台自动起锚绞车,操作更加灵活;大吨位旋转吊机,方便遇险船舶卸货;长吊臂可独立完成拉丝作业,节省工程船投资;宽甲板可加工作业或者增加滑轮组增加绞车力……”说起“芝罘岛”船的优点烟台大舜号沉船,丛培坤再熟悉不过。
拯救大海的一线希望
乘风破浪、人船合一,担负重任的“芝罘岛”船不负救援人员的期望。
1989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保亭”号货船因巨浪搁浅。烟台打捞局“德安”轮、“上海救101”轮、“芝罘岛”轮紧急救援。事发海域海况极其恶劣。 8级大风掀起四五米高的巨浪,海面风速达到每秒31米。关键时刻烟台大舜号沉船,“芝罘岛”舰利用其较高的抗风浪能力,稳坐现场,继续战斗。 “‘芝罘岛’船还可以在恶劣天气下待命,节省了往返锚地的时间和拖船费用,大家都感觉更安全。”胡广利说道。
一次成功的救助,离不开性能优良的船舶和设备,也离不开冒着生命危险、默契配合的救援人员。 2000年4月,“11.24”灾难沉没的“大顺”轮打捞工程全面启动。正在外面作业的“芝罘岛”轮奉命紧急赶往打捞现场。在施工最紧张的日子里,队员们每天工作超过18个小时,经过5个昼夜的奋战,克服了多项水下困难。同年6月1日,沉睡水下半年多的“大顺”轮终于浮出水面。潜水作业240次,潜水时间18081分钟。整个打捞工程中,打捞队员争分夺秒,为“大顺”轮顺利浮出赢得了时间。
创造了多个第一
经过三十年的奋勇前进,“芝罘岛”轮书写了自己的辉煌岁月。
1990年6月至9月,“芝罘岛”轮参加“锦航君102”打捞工程。该工程创造了中国打捞史上的两个第一:首次成功打捞万吨级尾机式、耙吸式挖泥船;首次成功打捞万吨级沉船。
20世纪90年代中期,海上油田建设经验与今天相比还比较匮乏。 “芝罘岛”轮从无到有,投资建设胜利油田,成为我国海洋油田积累大型海洋工程建设经验、培养人才的载体。
2004年9月,印度注册的3万吨级散货船“普拉吉特”号在修船时进水沉没海底。 “芝罘岛”轮担负起打捞任务,创下了当时我国北方打捞史上近30年来成功打捞的最大沉船两项纪录,以及烟台打捞局成功打捞大型沉船的纪录。在最短的时间内沉船。 “工作做得很好。”对工期要求非常严格的外国业主不禁赞叹不已。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打捞装备取得了快速发展。今年6月29日,经过四年多的精心建造,国际先进的5000吨打捞起重船“德和”号正式投入使用。 “德和”舰拥有精确定位系统、国际先进的主动升浪补偿起重机、现代化直升机起降平台,并支持两台水下机器人同时作业。
尖端技术创造了新一代的强大武器。虽然“芝罘岛”舰不再像以前那样耀眼,但她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守护世界级安全的神圣使命却代代传承。
烟台打捞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