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时节,春寒依然料峭。然而,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其植物温室实验基地里,已然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2 月 25 日,上应大举办了首届农业经营管理硕士专项班开班仪式。此次仪式播下了未来“新农人”成长的种子,并且融合了多方力量,大家共同致力于推进上海农业现代化。
此前,经过数月筹备且历经多轮面试选拔。44 名 2024 级研究生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 5 个专业中脱颖而出。他们怀揣着对现代农业的向往,同时怀着成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农业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的热情。这些学生进入首届农业经营管理硕士(MABA)专项班,开启为期 3 年的学习历程。
上海市教委和市农委为了对标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锚定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共同在涉农高校举办了本科和硕士专项班,其目的是培养出一批能够扎根在田间地头,并且从事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活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聚焦“精品农业”,围绕“三个打破”定制培养方案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所在。上海需要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特殊作用,如同“特种兵”一般。要踏上一条依靠科技赋予力量、以绿色作为引领、通过产业振兴来实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而人才则是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因素。
了解到,上海涉农的 GDP 占比仅仅为 0.2%,而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却超过了 80%。全市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的示范面积达到了 10 万亩以上,然而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的缺口非常大。所以,培养既怀有“三农”情怀,又懂得技术、擅长经营的农业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下迫切需要的,并且也成为提升我国成为农业强国的核心要素。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指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是上海市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重点布局高校。专项班的开设,一方面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探索,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坚定决心。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了工作专班,从改革招生选拔这一环节,到重构课程体系,再到加强实践培养,以及完善考核评价等关键环节,全链条全过程地进行深化改革创新。
高教服务上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创新实践,那就是开设专项班。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杨颉表示,期望通过多方创新机制,实现资源共享,进行协同育人,从而培养出更多的新农人,这些新农人既能掌握技术,又能守护生态,还能进行经营管理,以此真正助力农民增收、农地增值、农业增效。
在上应大,其涉农办学的历史将近 20 年。在此期间,形成了一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致力于服务大都市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绿色发展。同时,农业科学已进入 ESI 全球排名的前 1%。此次开设的专项班将把重点放在“精品农业”的定位上,并且主要围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和“有机农业”这三个方向来培养农业方面的高端人才。
谈到专项班的培养方案和改革内涵时,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进行了阐释,阐释内容为“三个打破”:其一,打破学科边界,设置诸如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决策、现代农场管理等跨界课程;其二,打破校园围墙,构建起“课堂 - 田间 - 市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开展“真题真做”式的培养;其三,打破考核评价,不再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前置条件,而是侧重考核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在涉农生产经营一线所取得的实践成果的质量。
产教深度融合,企业导师“开讲”将成常态
为更好地满足服务现代精品农业的需求,这些需求具有多元化、交叉性和产业化的特点。学校组建了导师团,导师团由教授、企业专家、科技农民等组成。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复合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学校坚持“实践导向”和“农学结合”的理念,从课程设置、实践训练和生产实习等多个方面着手,强化校企资源共享,促进校企导师深度协同。通过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践基地等方式,以课题项目的形式推进合作发展。
在开班仪式的现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的牌子授予了涉农专业合作社的代表。两位农业创业先锋担任创业导师,他们结合自身的创业经历,把农产品品牌化、数字化、产业化转型的实战经验进行了分享,并且为学生在现场讲授了“开班第一课”。
传统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企业导师会开设更多“定制化”“个性化”的课程,这将成为专项班的“常态”,能为同学们带来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最为鲜活的养分。
专项班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也注重跨专业知识的融合。企业实践基地会全程参与专业课程的设置。这样能打造出由通识知识基础和细分领域拓展构成的课程体系。生态学院副院长秦巧平参与了课程设置并担任校内导师。她介绍,这样能更好地推进教学创新与改革实践。
多点轮转实习,在实战中提升综合素养
在面对真实的市场环境时,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
上海市农委干部人事处处长杜小强对此进行了介绍,市农委将会全力推动校企合作。企业家不但会参与课程设计,还会分享产业动态。与此同时,涉农企业和合作社会接纳学生进行实习。这样能让学生的实践锻炼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与产业发展实现无缝对接。而这反过来又能够帮助企业推动农业经营管理的升级。
学校在市农委的支持下,明确了不同基地的实践目标和实践内容。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定制了个性化的实习实践计划。通过专项创新创业项目,为每个项目配备了至少一名行业导师。在实战训练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以多种形式促进了优秀创业项目的落地。
此外,针对农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学校将国际优质农业教育资源汇聚起来,并设立了海外实习基地。在此次开班仪式上,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和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都发来祝贺视频。未来,专项班的同学们能够前往境内外的农场基地进行参观学习。
不久之后,首届专项班的研究生将会分别前往上海全市将近 20 个农业实践基地进行轮转实习。在谈到未来的时候,专项班研究生刘馨蔓说道:“期望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高端农业生产的一线,对农业经营管理的运作有所了解,从而成为一名脚踏泥土、手握着技术、能够讲好故事并且心中有光的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