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 杨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解放碑地区。(本报资料图片)
2020 年 7 月 31 日晚间,在渝中区解放碑的十字金街,3D 全息投影开场秀正式开始。此开场秀拉开了 2020 年不夜重庆生活节的序幕。这一场景被记者张锦辉摄下,成为了视觉重庆的一部分。
在渝中区的邹容路、民族路以及民权路相交的地方,有一座建筑,它是八面柱体的。这座建筑是重庆最为著名的,它就是解放碑。
周勇是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他称解放碑是纪念全中国人民解放的纪念碑。解放碑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长期的奋斗,付出了流血牺牲烟台持久塔钟,它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胜利象征。
这些故事鲜为人知。
刘伯承题字时故意“少一撇”
仔细观察“解放碑”时,你会察觉到“碑”字缺失了一“撇”。这得从“解放碑”的名字开始说起。
解放碑最初的名字是“抗战胜利纪功碑”。它在 1947 年 10 月 10 日竣工落成,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而建造的。解放之后,在重庆召开的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人民代表们纷纷提出要求,要更改一些旧中国的街道和建筑名称,并且最终形成了提案,上报给了市政府。
1950 年 9 月 18 日,当时的重庆市长是陈锡联,副市长是曹荻秋。他们向西南军政委员会提出请求,说“抗战胜利纪功碑”的文字应该改为“西南解放纪念碑”或者“重庆解放纪念碑”。之后经过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核准,这座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正式更名的时间定在了当年的 10 月 1 日,也就是解放后的第一个国庆节。
这一名字和时间的寓意较为明显。它一方面是在纪念重庆以及西南地区的解放,另一方面也是在纪念全中国人民的解放。
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肩负起了改名题字的重任。在 1950 年 10 月前的一个夜晚,他在自家书桌上,以楷书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内容为“人民解放纪念碑,一九五零年首届国庆节日”。
刘伯承文化水平可不低,为何写下的“碑”字会“少一撇”?
刘伯承自幼接受私塾教育,其书法写得很好。在中国书法里,“碑”字存在“少一撇”的写法,像颜真卿的《多宝塔卑》《颜勤理碑》以及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还有西安碑林的“碑”字都有这样的情况。因此,解放碑“少一撇”,实际上是刘伯承有意这么做的。
如今,“人民解放纪念碑”这几个大字在碑身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座建筑已经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解放碑街区也凭借着其繁华而在全国范围内声名远扬。
经历5代,解放碑的钟再不会“不摆了”
重庆有一句很著名的歇后语,那就是解放碑的钟,意思是不摆了。它所讲述的内容,就是解放碑顶端的钟不准,并且停摆了这件事。
抗战胜利纪功碑修建之时,解放碑的前身,其顶部设置了警钟、探照灯、风向器和方位仪等。然而,唯独缺少了具有计时功能的大钟。正因如此,当时的市长张笃伦找到了天主教重庆教区,期望教区能够捐赠 4 个大钟并挂在碑顶。
当时,真元堂(现中英联络处)已经遭遇炸毁。不过,其中的时钟被保留了下来。经过相关的协调工作,真元堂决定将这个时钟捐出,并且把它安放在了解放碑的顶部。
钟有了,动力却很难保证。
机械钟每天需要上发条,所以每天早上都得有人进入碑内,手动为钟提供动力。
胡明富是解放碑的第一位调钟人。当他接到“调钟”任务时,他才 21 岁。他回忆道,那时在碑里,每个钟都挂着一根像鸡蛋般粗的麻绳,而这根麻绳的另一端是 100 公斤重的铁铊。每天,他都要进入碑里,紧紧抓住这根麻绳,将其拉到位于塔顶的大钟背后的机械位置。拉每根绳子大概需要半小时,4 个大钟则需要 2 个多小时。
动力具备了,而时间校准则是另一个问题。基于此,当时的路灯管理所特地给胡明富配备了一只自动进口表,其表带为金色,这只表的时间是多少,解放碑上的钟就显示多少。
有“调钟人”在辛勤工作,然而仅靠人力拉动,就很容易出现四个钟的步调不一致这种情况。
20 世纪 80 年代,解放碑换上了石英钟。这种石英钟不用发条,相比之前的钟更加准确。从此,解放碑的钟进入了第二代。
2000 年,有一台钟,它由电脑控制,以电源作为动力。这台钟成为了解放碑的第三代钟。它是由烟台塔钟厂生产的,并且是嘉陵集团出资的,所以钟面上还有“嘉陵集团”的字样。
2007 年,瑞士劳力士捐赠了一套钟。这是在我市公共场合首次使用进口钟表。同时,这套钟让曾在夜间照耀钟面且藏在玻璃钟框内的日光灯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改由电子管发光来投射钟面。它成为了解放碑的第四代钟。
2018 年,劳力士的合同到期了。在当年 2 月 5 日这一天,换成了由烟台持久钟表公司生产的瑞士天珺钟表。这套钟一直使用到现在,它就是解放碑的第五代钟。如今,解放碑的钟不但不会停止摆动,而且还是准时的象征。
几十年历经风雨,五代经历变迁,解放碑的钟所体现的,一方面是它自身的变化,另一方面更是时代在前进,改革开放在推进,技术在进步的标志。
重百前身打破“楼高不过碑”规则
解放碑是重庆的“精神丰碑”,它极具神圣感。当时,重庆存在一条未被明确命名的规则,即解放碑周边的建筑物高度,都不可以超过它。
哪个商店打破了这个先例呢?答案是三八商店,它也就是如今耸立在解放碑旁边的重百大楼的前身。
1972 年,主管部门向其上级进行请示。该请示强调,三八商店是在 1940 年大轰炸之后建成的,属于临时用房。此商店经营了三十多年,如今已成为危楼,必须进行拆除并重建。
三八商店的地基红线大概有 2000 平方米。扩建以扩大营业面积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天空争取空间。改造方案超过了解放碑的高度。然而,由于“规则”的存在,之前解放碑附近的群林市场、市美术公司、市工艺美术公司、长江文具店等进行改造时,都不敢超过“碑高”。
相应批复未及时下来,这让三八商店负责人十分焦急。为了能够尽早解决问题,该负责人在 1973 年 8 月找到了当时的重庆市委副书记钱敏。
这位副书记作风很务实,之前给全市各级干部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那一天,钱敏仔细审看完改建图纸之后,面带微笑且轻轻地问道:“是不是超高了呀?”
超了一点点而已,商店终归是要发展的呀。三八商店的负责人勉强接上了一句话。他知晓那条未出名的规则,却仍想尝试一番。
屋内沉静了片刻。接着,钱敏掏出了笔,然后签了字。在那一刻,钱敏坚守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当遵循的原则,那就是实事求是。
拿到批复之后,三八商店立刻着手进行改造工作。在当年 8 月,商店被整体拆除。1974 年 12 月,新大楼的主体工程完工,它有 5 层之高,比解放碑还高出 10 余米,建筑面积达到 7800 平方米,总投资为 144 万元,是当时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百货商场。1975 年,三八商店改名为“重庆百货商店”。
解放碑街区的历史在这一刻开启了新的篇章。“规则”被破除之后,一栋栋高楼相继诞生。如今眺望渝中半岛,这里已然成为摩天大楼的聚集之地,成为重庆最为繁华、最为热闹的区域之一。而当年打破“规则”的重庆百货,几十年来历经数次改造,却依然在解放碑旁边相伴。
如今的解放碑,被一楼楼高楼所包围,不再显得“高大”,然而它的精神依然是伟岸的。并且,在历经多年的发展之后,解放碑步行街也成为了全国步行街中优秀的典范。
统计显示,解放碑步行街聚集了近 80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及分支机构,还聚集了 170 余个国际知名品牌。这里年均人流量达到 1.6 亿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800 亿元。在 2020 年,商务部正式把解放碑步行街评选为全国首批 5 个示范步行街中的一个。
新闻链接》》
大田湾体育场曾是深沟
大礼堂于上世纪80年代升级改造
说起重庆的经典建筑,大礼堂是市民所熟知的,大田湾也是市民所熟知的。这些建筑各自都有自己的故事。
重庆大田湾体育场得名于渝中区大田湾。过去的大田湾曾是一个深约 30 米的沟。然而,由于山城用地条件有限,体育场最终还是选址在了这里。
市政府为修建体育场,发动机关干部和市民参与义务劳动。大家凭借双手,把跳伞塔旁边的山推平,然后将这些土石填入大田湾的深沟。到 1951 年 4 月中旬义务劳动结束的时候,参加的总人数达到 13.2 万余人,并且大田湾的深沟被填平了。
重庆市设计院原总建筑师、知名建筑设计师尹淮身为体育场的设计师,为设计好大田湾,专门前往前苏联“取经”。之后,他亲自负责每一个环节,从场馆椭圆形的弧度这样的细节,到安排主席台、观众入口、座位等事宜,均由他亲自操刀。
如今,大田湾体育场已经运营了数十年,如今正迎来改造。它将以“打造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生态体育文化公园”为目标,从而实现体育与生态的更好融合,实现体育与环境的更好融合,实现体育与文化的更好融合。
人民大礼堂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它于上世纪 50 年代修建完成。它有主建筑。它还有南北楼。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了解到大礼堂的规模和标准已无法适应当时的形势。基于此,在上世纪 80 年代,重庆市政府作出了对南北楼进行升级改造的决定,同时还决定增加新的东楼。
当时,日本提出了方案,香港也提出了方案,市内数家设计机构也都提出了方案。最终,重庆市设计院陈荣华的方案脱颖而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该方案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二是方案在细节处理上非常精细;三是方案整体的协调性非常好。
一是甘当配角,没有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二是严格依照中轴线对称、形式格局统一的原则来进行;三是外观风貌与主体建筑保持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另外,还特别在东楼顶部设计了 4 个“重檐方尖亭”。
东楼建成了。它遮盖了东面原本的裸土山坡。它以“众星拱月”的态势。这样就凸显了大礼堂的整体气势。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陈荣华提出建议,认为大礼堂周围应当建造广场并向市民开放。他还作了整体规划,对周边用地进行了控制等。正因如此烟台持久塔钟,才有了如今人们休闲、游览的大礼堂景区和人民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