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说:什么是超重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您的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对于成年人来说,只要这个数值大于等于 24,就进入了超重的范围。例如,身高为一米七的成年人,体重超过 70 公斤就已经属于超重了。近些年来,一些医院开设了减重科,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大夫去处理。那么,减重科又是怎样帮助到患者的呢?
本周,多家医院减重科开诊的消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中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 2007 年起开设了肥胖门诊,到现在已经运作了 18 年。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曾梦华表示:首先他来到门诊,接着会有专门的个案管理护士接待他,让他进行身体方面的测量。然后会进行问诊,在了解所有检查结果之后,才会为他制定减重方式。可能是单纯的饮食生活方式调整,也可能需要用药物,还可能需要用手术介入,都会给他提供一个相应的方案。
患者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所以在专业医生的处方中,每个人的减重方案各不相同。然而在坐诊时,曾梦华发现,有一些患者对减重存在很大误区,并且在就医前也走过不少弯路。
曾梦华指出:其一,在我们的病人当中,存在身材焦虑的病人,他们的体重其实是完全正常的,但却对自己当前的体重不满意,一心想要降到那种骨感美的程度。其二,有些病人认为肥胖不是一个问题,他们来看病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的爱人或者父母逼着他们来的。这呈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度焦虑,另一个是过度不在乎。另外还有一些病人知道自己胖了需要减肥,然而他们所采用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在治疗方式方面存在问题,存在过度迷恋药物以及迷恋手术的情况。这样的疑惑非常多,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解释。
目前大多数医院设立的减重科医疗力量较强。以重庆的这家医院为例,减重门诊由胃肠外科、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专家坐诊。遇到复杂病例时,会集中进行讨论。这导致每天的号源早早就被挂完了。
来看一次病很不容易,肥胖患者们对此感受最深。然而,仅看一次病,是无法解决全部问题的。在临床中,曾梦华常常会遇到患者坚持不下去的情况,也会遇到跟踪随访不到位的问题。
体重需要长期管理,减重也不只能靠一日之功,而是要久久为功。
上周,国家卫健委指导开展了“全国健康减重营”项目。该项目启动后,全国 11 家公立医院被列入首批健康减重营科普单位,其中就有这家医院。目前,这家医院的减重营是由病友自愿参加的。每周,病友们都会聚在一起分享心得、互相督促。同时,医生也会参与其中,为患者进行科普和个性化指导。
在减重营当中,患者们大多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加入医院的减重营。然而,对于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肥胖人群来说,仅仅依靠一家医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专业的器械被他们使用着,标准的动作被他们展现着。这群正在挥汗如雨的减重人士,他们所在的地方不是健身房,而是南京的一家社区医院。
患者高先生说:我们之前在健身房锻炼过。然而,那种锻炼的强度或许并不适合我们这些有基础疾病的人,存在一定的危险。
大医院看病麻烦,健身房又不适合自己,所以减重被耽搁了。该社区医院以往在接诊时发现,常有患者抱怨无法获得既便捷又专业的减重指导,因此 2021 年开设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减重科。
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社区医院的副院长陈宝宜表示:我们与三甲医院相比,并非在技术方面。三甲医院主要解决疑难杂症,而我们离患者更近,患者下班顺路就能到我们这里进行健身、运动。其二,我们借助家庭医生团队开展健康管理工作,能够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
陈宝宜称,三个月的最低收费标准是 397 块钱。针对每一位患者,都会制定个性化的方案。能否使用医保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果患者本身伴有慢性病,需要进行诸如甲状腺或血糖等方面的检测,那么这些检测是可以走医保的。
做检查、开处方、收费等环节都需受当地卫健部门监管,因此开在社区医院的减重营很受居民认可,每天都很热闹。该院已有 8 名专业医护在减重科工作,然而工作量却在不断增加。随着各地减重科受关注度的提升,怎样满足广大患者需求仍值得关注。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赵家军表示:减肥这一领域很热门,各个医院都在准备成立或者已经成立了减重科。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需要进行政策的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完善学科设置,例如原本招收的学生中没有这个专业,这属于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