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雁商店,“金”字取自王计兵的小名,“雁”字取自其妻子郭依云的小名。这家位于江苏昆山高新区中环南线附近的小卖部,夫妻俩已辗转坚守了 20 年。
王计兵的兼职比他开小卖部的主业更有名。为补贴家用,店里不忙时他会出去送外卖。与其他外卖员不一样,王计兵喜欢接不划算的远程单。在回程路上,当他无事可做时,满脑子都是诗。
我送的最远的一单,是从这里送到上海虹桥机场。回来时没有回程单,这就使得这一个多小时属于我自己。在这一个多小时里,王计兵不按照导航提示的路走,而是有意去寻找陌生的小路,尤其是那种被植被包裹起来的小路。当他穿行在这些小路上时,总能获得灵感。一旦有了灵感,王计兵就会给自己进行语音留言,在最多的那一天,他给自己留了上百条语音留言。
王计兵在送外卖途中记录创作灵感
早上五点半起床前往小卖部。十点半时,妻子来接班,之后他去送外卖,一直送到夜里十一点。王计兵的兼职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下午两点到四点,他会回家吃第一顿饭。而第二顿饭则在深夜收工之后。
王计兵用“眷恋”来形容自己对这份兼职的感情。在此之前,他当过码头的装卸工,在工地上做过农民工,还走街串巷卖过水果,甚至捡过破烂。送外卖是他大半生中最轻松的一份工作。
2001年的王计兵
55 周岁的王计兵常自称 57 岁。少年时期,他喜爱看课外书,成绩较为良好。然而,由于被父亲送入武校,他的文化课学习意外地中断了。刚成年时,他便跟随家乡的建筑队前往沈阳打工。在夜里,工友大哥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那些属于男人的江湖义气、麻将以及女人等话题,而王计兵对此毫无兴趣。他内心最想做的事情是进行写作。
1988 年开始进行创作,到 1992 年作品初次发表。在那个时候,王计兵主要创作的是小说。白天,他依靠在河里捞沙来维持生活;夜晚,他加班进行写作,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时间。当小说完成并且准备投稿的时候,王计兵走出自己搭建的小窝棚,紧接着就直接晕倒了。他的父母非常忧心,心中想着“谁会愿意把闺女嫁到我们家来呢?”
写作使王计兵一家的人际关系变得极为紧张,除了他的身体状况。对于二十多岁的王计兵来说,村里的人和事成为了最直接的写作素材。小说里反面角色的原型,总能被村里的人迅速对号入座,然后找上门来。他的身体状况糟糕透顶,邻里关系也变得一团糟,写到这种地步,王计兵的父亲气得将他 20 万字的手稿一把火烧掉了。
当时有两个月,在生活中我选择做哑巴,不说话,以此方式与父亲对抗。后来有人询问王计兵,他是否怨恨过父亲。他表示,如果再来一次,倘若他是父亲,他也会那样做。
谅解是在漫长时间中逐渐达成的。当时,是爱情的力量将王计兵从泥沼中拉了出来。他结识了后来的爱人郭依云,他们迅速结婚,接着离开了家,也离开了父亲的管辖范围。
王计兵又开始创作了。
王计兵和妻子郭依云
写是一回事,对于 1993 年的王计兵而言,写诗是件在理上有亏的事。诗是诗人给予爱人的礼物,而安稳的家,是一个男人对妻子所许下的诺言。没有实现诺言,又有什么资格谈礼物呢?王计兵表示,自己的写作一直都是偷偷摸摸的,到了 2019 年,他才跟妻子坦诚地谈论写作这件事。
郭依云曾赞美过爱人的诗,同时也反对过写诗。她给出的理由十分有力且不容置疑:在没有小孩的时候,他可以读书,她可以聆听,偶尔还能一起探讨一番。然而后来有了小孩,就应该以家庭为重。原本他们就一无所有,一天不赚钱就可能面临吃不上饭的困境。所以她说他们必须好好赚钱。
王计兵听取了相关意见。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前往新疆哈密从事抬木头的工作;接着又去到沂蒙山区驾驶翻斗车;到了 2002 年,这对夫妻在昆山安了家。
到了昆山后,王计兵的第一份工作是卖水果,是以骑着脚踏三轮车在街街巷巷穿梭的方式进行的。他的第二份工作是摆地摊,售卖袜子和手套,每件价格为一元。在最为艰难的时候,他曾经拾过荒,并且“拾荒”这个笔名到现在还在使用。他做得最多的还是在街头做力工,每天送孩子上学之后,他会前往城里找到一个路口,举起一个写有“力工”的牌子,从事各种杂活。
大家都明白抚养三个孩子需要多少开支。我们全力让孩子去读书,是通过贷款来供他们读书的。我作为一个父亲,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我希望我的遗憾不会再降临到孩子身上。
王计兵一家
水果一颗一颗地攒,袜子一双一双地攒,零工一份一份地攒……就这样一点点地攒钱。到了 2005 年,王计兵和郭依云攒出了一个固定摊位,接着又攒成了如今的“金雁商店”。在店里,除了各式各样的货品,书一直是固定的物件。2009 年,店里购置了电脑,之后王计兵开始在电脑上进行写作,并且依旧遮遮掩掩。
王计兵有意减少自己打字的数量,原因是打字太慢。他写文章时只留下精华的句子,其余的都不要了。有网友路过他的 QQ 空间,对他的文字进行断句并排好,还说这是诗歌。
王计兵夫妇在金雁商店里
王计兵从小就舍得用一身力气。2019 年时,他成为了一名兼职外卖骑手。他做这份工作,一方面是为了赚钱,另一方面也像是用 8 小时的工作时间换得一种心安理得,即觉得自己尽力赚钱了,现在可以写一会儿诗。而且,这份工作还给了王计兵“采风”的机会,让他咂摸出了生活的另一种味道。
有个小伙子在晚上搞恶作剧。我能断定他在搞恶作剧,是因为通常情况下没有人会反复记错自己的地址。他给了我 3 次地址,让我爬 6 楼,这就相当于我爬了 18 楼。等我找到他时,他还用语言攻击我,说我这么大年龄还在送外卖,说我很蠢,还说人家都发财了,而我还是一个外卖员。他始终让我感觉他心怀恶意,或许他身后有录音、录像设备,他想通过语言激怒我,这样他就能赚到一笔钱。我保持冷静,在那种情况下向他赔礼道歉。在回来的路上,我满心都是委屈,我心想赶时间的人实在不容易。在这个念头产生的时刻,我写下了那首诗《赶时间的人》。”这是改变王计兵人生的诗。
赶时间的人
从空气里赶出风
从风里赶出刀子
从骨头里赶出火
从火里赶出水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世界是一个地名
王庄村也是
每天我都能遇到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
用双脚锤击大地
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2022 年,由于这首《赶时间的人》,王计兵在网上变得有名。很多人称呼他为“外卖诗人”。他认为,在这个头衔中,“外卖”比“诗人”更关键。《赶时间的人》这首诗有个副标题为《一个外卖员的诗》。倘若把这个副标题换成“一个博士生的诗”,或者换成“老师的诗”“教授的诗”,或许就不会引发那么大的反响。”他最后总结,“我是被网络恩宠的一个人。”
王计兵在店内创作
“运气”无法全面概括王计兵的经历。四本已出版的诗集整齐地摆放在金雁商店的货架上。在王计兵家中,他进行写作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更多的诗,正在他送外卖的途中以及卸货的瞬间不断涌现。
网店的冲击使得金雁商店这几年经营得比较艰难。王计兵面对可观的版税,依然坚持开店和送外卖,这更像是对他自己的一种提醒。即便他受邀参加总台春晚,他也一直在告诫自己要保持冷静。
王计兵从春晚回来后,妻子问他:“咱们是不是马上就要发财了?”王计兵神情严肃地说:“以前你对文学的评价过低,现在你又对文学的评价过高。春晚选中我,我总结是因为我很普通,‘我普通到能代表大众中的任何一个人’,我自身的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盼望,才是最大的优势。”
金雁商店的货架上摆着王计兵的作品
春晚过后,从 2 月至 3 月期间,王计兵的生活被各类活动和采访邀约填满。在路途中,在睡前,在活动的间隙,他都写出了几十首诗。他体会着成名之后看待世界的别样视角,同时也在静静等待关注的消退。他表示,等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他肯定依旧是街头的外卖员。他很喜欢这份工作。
如果我来重写江湖
就以小哥致敬时代
行侠仗义者
不用十八般兵器
而是手持人间一束光
这是王计兵新出版的诗。
“赶时间的人”,今日“手持人间一束光”。起初,王计兵未曾想到自己能够坚持到如今这般境地。而写诗这件他最为喜爱的事情,从最初的秘密,逐渐转变为他的底气。
我特别期望大家称呼我为“文学爱好者”。爱好对我而言是辅助生活的,它不能成为束缚我的东西。我喜爱这种轻松的、没有压力的、充满快乐的写作方式。王计兵表示,当他写完 10 本书的时候,他会承认自己是个诗人。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沈静文 章成霞 冯会玲
记者丨钱成 徐丽娜
视频导演丨张嘉琪
视频拍摄丨毛成坤
视频剪辑丨张嘉琪
新媒体编辑丨李瑞
鸣谢丨昆山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