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肖纯
新晋“抢人”黑马
新晋人口增长第一城,大概率要变了。
《2024 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于近日发布,该公报显示,去年贵阳的常住人口增加了 19.96 万人。
这个增量比深圳的增量大,比广州的增量大,比合肥的增量大,比杭州的增量大,在目前已公布人口数据的主要城市中位列第一,它超过了一众明星城市,这些明星城市包括深圳、广州、合肥、杭州等。
国内人口增长放缓,像北京、上海、重庆这样的直辖市,去年都进入了人口负增长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那些人口还能够增长的城市,通常具有着逆势风向标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贵阳的常住人口增量在连续四年里都达到了 10 万人以上。2023 年,贵阳的人口增量在各个城市中仅次于合肥,处于第二名的位置。这次很有希望能够一举获得第一名,堪称是“黑马”实现了逆袭。
经济发展状况不算发达,并且还深居在西南的内陆地区,曾经一直像个“小透明”一样的省会贵阳,究竟是怎样做到如今这样的呢?
01
异常“反常”
说实话,近年贵阳主要经济数据表现不算拔尖。
2024 年,贵阳的 GDP 总量为 5777.41 亿元,其增速是 6.0%。另外,在衡量城市规模的关键数据即人口方面,贵阳也不能说是“大城市”。
贵阳去年的常住人口为 660.25 万人。与国内那些人口达到千万甚至两千万的城市相比,它显得就像“小城市”一样。一直和贵阳在争夺西南第三城的昆明,其人口超过了 860 万。南宁的人口更是接近 900 万。
贵阳就是这样,近年成为了人口的“磁场”,划出了一条稳健上扬的曲线。目前,贵阳的常住人口已经连续 45 年保持正增长,并且在连续四年里,人口每年净增都在 10 万人以上。无论是从增量方面来看,还是从增速方面来看,都远远超过了同类城市。
去年,贵阳的人口增量为 19.96 万。这一增量比深圳的 19.94 万人口增量还多,也比广州的 15.1 万人口增量多,还比杭州的 10.2 万人口增量多。贵阳堪称最大“黑马”,它力压深圳、广州、杭州等近年的“抢人”赢家和塔尖城市。
贵阳的人口结构有诸多令人羡慕之处。其一,增速和增量颇为喜人。其二,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出生率相对较高。在全国主要重点城市当中,贵阳属于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城市之一。并且,前些年,贵阳还拥有“最年轻城市”的称号。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贵阳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达到 79.62 万人。这一数量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13.3%。并且,贵阳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 5.4 个百分点。2022 年,贵阳青年在总人口里的占比是 37.49%。贵阳也入选了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
很多人认为贵阳的人口“逆袭”是因为“强省会”取得了成功。贵阳本地的媒体也经常提到“强省会”。在 2021 年,贵州省委和省政府作出了“强省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并且出台了关于支持实施“强省会”行动的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支持贵阳打造首位度高的省会城市、影响力大的中心城市、生态性强的功能城市以及幸福感足的宜业城市。
但就目前而言,贵阳在严格意义上还不能被称作“强省会”。从经济方面来看,贵阳去年的 GDP 为 5777.41 亿元,而遵义的 GDP 是 5027.2 亿元,贵阳领先的幅度并不明显。从人口方面来看,贵阳的人口甚至比毕节少,与遵义的人口相当。
02
两轮“抢人”
贵阳能成为人口“磁场”,背后有更耐人寻味的原因。
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自古就有“地无三尺平”这样的说法。并且之前交通建设比较滞后,所以省会贵阳的经济也在很长时间里都比较薄弱。
上世纪 60 年代开展了“三线建设”,这为贵阳的经济崛起打下了基础。然而,到了改革开放时期,贵阳与沿海城市之间的差距又一次变大了。
2013 年,贵阳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节点。贵阳凭借其丰富的水电资源,利用其凉爽的气候条件,依托其稳定的地质结构,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产业基础为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运行需大量电力且需适宜温度以保持稳定,贵阳凉爽气候有利于降低数据中心能耗。
往后几年,大数据产业在贵阳发展并生根:与中关村携手打造了“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举办了全球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博览会;率先设立了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率先建设了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阿里巴巴、腾讯、苹果、京东等百家知名企业的数据库陆续落户贵阳,使这座城市拥有了“中国数谷”的名片。
贵阳在铺开相关工作的同时,通过打造超级枢纽来补齐交通方面的短板,以便能够适配高端产业与机遇的导入。
贵阳处于西南几何中心。普铁线路老化,导致川渝去往珠三角的火车一度没有经过贵阳。之后,贵州抓住高铁时代的先发优势,积极争取将经过贵阳的高铁纳入国家规划。正因如此,贵阳成为了成渝南下大湾区、长三角连接东南亚的十字枢纽。
2014 年,贵广高铁建成,它是贵阳的第一条高铁,前往广州只需 4 小时;2015 年,沪昆高铁贵州东段开通,使得贵阳到上海能够朝发夕至;2018 年,渝贵铁路解锁,贵阳到重庆只需 2 小时;2019 年,成贵高铁通车,让贵阳加入了成都 3 小时生活圈;2023 年,贵阳与南宁之间的时空被压缩至 3 小时……
此外,贵阳建设了 15 台 32 线的贵阳北站,其建设标准很高。贵阳北站的规模在全国位列第八。同时,贵阳将龙洞堡国际机场升级为 4E 级双跑道机场,从陆地到空中构建起了立体交通枢纽。
2010 年到 2020 年期间,在大数据产业与交通基建的双重推动之下。贵阳的常住人口增加了 166.44 万人,其增量在全国城市中处于较为靠前的位置。随着产业基础的改善以及交通区位的优化,贵阳开启了第二轮“抢人”行动。
2021 年,贵州确定了“强省会”这一战略。许多内陆省份对“强省会”并不陌生。然而,贵州和贵阳的路线图格外清晰,即以“强省会”作为主要的抓手,以新型工业化作为主要的主攻点。
贵阳除了布局多年的大数据产业之外,又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及材料这“三大新兴产业”,并且成功招引了比亚迪、宁德时代、奇瑞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在此地进行投资布局。
一座城市若要吸引人口,其核心在于创造足够数量的就业,以此来留住人。除了产业布局之外,还需要有政策的配套。同样是在 2021 年,贵阳清晰地提出了“人才兴市”的战略,围绕着建设全省人才“蓄水池”的这一目标,大力推行人才引育用留的“四大工程”——
在引才方面,将目光聚焦于高校毕业生,同时也关注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以此来拓宽引才聚才的渠道。
育才方面,实施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在使用人才方面,注重通过平台赋予其能力,持续为其解除束缚并赋予权力,建成了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的国家级和省级平台。
在留才方面,以“卡、钱、户、房、岗”这五大要素为重点,能够及时给予各类人才津补贴并使其得以兑现。
值得一提的是,贵阳为了便于人才落户,出台了政策,且这是“最宽松”的落户政策,中专毕业就能落户,还率先在全国推出了户籍窗口 7×24 小时办理服务。
可以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贵阳经历了前后两轮的双轮驱动。这两轮双轮驱动为今日贵阳所形成的人口“磁场”奠定了基础。
03
“最强辅助”
除了两轮抢人,贵阳成为人口“磁场”还有一个最强辅助。
近年,在互联网流量的影响下,各种“网红城市”不断涌现。贵阳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显著的气候优势以及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等,成为能够保持“长红”的“网红城市”之一,在全国的可见度和存在感持续提升。
前两年,贵州凭借村超、村 BA 的原生态。这使得贵州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并且游客数量一度超过了传统旅游大省云南。
不久前,贵阳的越界影城凭借“亚洲第一巨幕”,成为很多人看《哪吒 2》的首选之地。该影城的单日票房连续多天在全国影院中处于领先地位,且领先优势明显,呈现出“断层”之势。影院的火爆吸引了外地游客纷纷前来,顺势推动了贵阳的文旅产业发展,使得周边的住宿和消费增长都达到了 40%以上。
贵阳迅速作出反应。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胡忠雄专门组织召开了关于《哪吒 2》文化传播与算力渲染的座谈会,他强调要推动文化方面的创新,促进文化旅游的融合,持续提升城市的影响力以及竞争力。
文旅在各地已被卷成“红海”,然而贵州却巧妙地借助力量,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这个大背景之下,贵州发现“天无三日晴”这一现象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近些年来,包括贵阳在内的贵州各个城市大力打出“清凉牌”。通过打出“清凉牌”,吸引了“气候游民”。因为吸引了“气候游民”,所以又使得一批民宿和置业变得火爆起来。
文旅进行加持,一方面带来了流量,另一方面为城市聚拢了人气,同时还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为吸引更多人口奠定了基础。
当下贵阳风头正盛,然而这一人口“磁极”也遭遇着挑战。2021 年之时,《贵阳市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方案》已经提出,到 2025 年,城市的能级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常住人口要达到 700 万人。对比 2024 年的相关数据,存在着将近 40 万人的差距,要达成这一目标明显有着较大的难度。
一方面,人口在不断增长,这使得城市公共服务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比如,贵阳作为一个中等规模的省会城市,其体量并不很大,但却位列全国堵车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中。并且,随着更多市民的加入,城市在教育和医疗等方面也会面临更多的期待。贵阳或许还需要耗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妥善应对这些挑战。
记者|肖纯
编辑|陈柯名 杜波
校对|金冥羽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