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位 IP 地址在广东的网友叫“蟹不肉”。他发文表示,由于思念亡妻而难以释怀,所以选择跟随亡妻而去,这一事件引发了网友的关注。
该网友在 4 月 11 日发文。他表示,当你们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他已经选择离去。在文章的最后,他写道,他的确累了,他要好好休息了。并且,他说再见了,每一位,这是他的绝笔。
一位关注了“蟹不肉”的网友回忆道,11 日晚看到他的帖子时,评论区的人们都在劝慰他并且报警救人。之后再次刷到消息时,家属说人已经没了。红星新闻留意到,该账号发布的最后一条信息停留在 4 月 11 日,此账号称:“各位亲朋挚友,我是谢某振的弟弟,我怀着悲痛的心情告知大家,我哥哥于 4 月 11 日因意外离世,终年 33 岁,丧事将一切从简。”
谢某振的账号
4 月 15 日,红星新闻记者从谢某振家属处得知,谢某振已经离世,其后事将在深圳举办。家属表示,“他的妻子离世后,他每天都很忧郁,始终解不开这个心结。”家属还证实,谢某振是因妻子而选择了离世。
红星新闻记者获悉,谢某振生前在深圳的一家公司工作。他的同事证实谢某振已经去世。这位同事称,在过去的半年里,知晓他过得很艰难,他在朋友圈中的分享也越来越少。“与他的家人进行了沟通并做出决定,一切从简处理。网友们的关心已经全部转达给了他们,鲜花由我代各位进行祭奠。”
谢某振之前的账号内容称,他的妻子出生于 1998 年,在 2024 年 12 月 11 日去世。从他发出的聊天记录可以看出,在去世的前两天,他们二人还约定一起去泰国旅行。
专家:
整合哀伤失败可能会演变成病理性
需要及时就诊并获得帮助
如何从丧亲之痛中走出呢?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的廖峥娈医生介绍说,“在心理学领域有这样一个说法,即丧亲反应。当人们失去亲人后,大多数人在心理方面都需要经历四五个阶段,而要真正从这种痛苦中走出来,是很不容易的。”
廖峥娈身为心理医生表示,在丧亲反应里,家属如果能够哭诉出来,并且情绪出现爆发,这其实是一个好的迹象。而最让人担心的是,家属表面看起来很冷静,并且没有任何情绪反应。
廖峥娈建议,在这个时候,身边的亲人、朋友可以多给予陪伴。此时不妨引导他回忆逝者,甚至可以复盘事情本身。这样做是为了给当事人的情绪找到一个出口,让他能够释放和发泄。这种释放和发泄越早进行越好,因为积攒的时间越久,风险就越大。而那些能够从痛苦阶段走出的人,会进入恢复期,慢慢对亲人的离世释怀,最后逐渐开始新的生活。
宁波市康宁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主任张媛媛介绍,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历经诸多丧失。人生的进程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丧失的过程,像失业、失恋、离婚以及亲人离世等情况。丧失是每个人都必然要经历的,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会经历不同的丧失。
张医生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90%的人会在大约半年的时间里,逐渐走出哀伤情绪。有一小部分人在丧失之后,超过半年还持续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无法接受至亲去世或者关系断裂的事实,出现了睡眠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也无法重建积极的生活。这就表明整合哀伤失败了,会演变成病理性哀伤,需要及时就诊以获得帮助。
张医生认为,经历哀伤过程并走出来,并不意味着会遗忘那些离去的所爱之人。你依然可能感觉到与丧失的人深深联结着。因为哀伤是源自爱的。我们不能改变至亲的离去,然而我们与他们的联结始终存在。他们生前对我们说的话、做的事都还在。这种联结就是爱的力量。人虽然离去了,但会以更深刻的方式留在生者的生命中。”
红星新闻记者 蔡晓仪
编辑 张波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