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抓住我国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机遇,对战斗力建设和运用模式进行创新,把先进技术敏捷响应和快速转化的机制健全起来,加快新质战斗力的发展。国家领导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阔。它为我们迎接科技的变化、战争的变化、对手的变化提供了指引。同时,它也让我们依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尤其是科技创新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去打造新质战斗力的增长极,构建现代化军事力量的新体系,全面提升强军胜战的能力。
武警广西总队教练员利用机器狗先行突击。刘坚摄/光明图片
1、理技融合推动形成战斗力建设创新路径
军队及其战斗力的发展是由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必然会使战斗力建设和运用发生“范式”上的变迁。这要求将理论与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打破传统的战斗力建设运用的思维定式和实践模式,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路径。
军事理论既是提升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在战场中谋求胜利的关键指引。先进的军事理论能够作为正确指导战争的思想武器,若谁在军事理论方面更具优势,那么谁就有机会抢占获得胜利的先机,并且赢得战略上的主动。传统的战斗力解析主要聚焦于人员、装备、组织等方面的硬实力以及陆海空天电等有形的空间。新质战斗力的发展要求把认知科学、复杂系统、智能科技等内容引入到战斗力的“生产函数”之中。并且要将战斗力的生成看作是“认知-技术-实践”这样的一个动态系统。要深入领悟并贯彻国家领导人的强军思想,要加强对战争形态、作战样式以及战略问题的研究。要前瞻地进行研发,研发出与智能主导、全域对抗、人机协同、体系涌现等相适应的条令条例。要创新设计无人化、分布式、混合型作战等新的战术战法。还要探索升级数字孪生、虚拟原生、虚实融生等新的训例训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竞争力,同时还是核心战斗力。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本质上是由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人工智能(AI)已然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它发挥着如同“头雁”般的效应,并且具有很强的溢出作用以及带动作用。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取得突破且广泛应用的情形下,AI 已融入作战筹划以及作战实施的整个过程。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不断的迭代升级之后,未来或许会进化成能力更加全面的“战争 AI”。我们必须紧紧跟随人工智能创新演进的步伐,积极地拥抱智能科技创新的浪潮,从而抢占战略竞争的制高点。
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从而派生出许多新的商业形态以及应用模式。全球最近几场军事冲突表明,民用竞速无人机被改造成了战场的“装甲车克星”,人脸识别系统具备了远程精准猎杀的“千里眼”功能,团购砍价模式促使民众广泛参与到了“情报众筹”中……所以,不仅要关注先进军事技术的研发,还要注重发掘新商业模式在军事应用方面的迁移推广价值,充分调动并发挥一线官兵的创造力,通过微创新、组合创新以及创新应用等方式来破解备战打仗中的问题。
2、军地协同加快军队建设高质量发展
在新一轮科技、产业、军事革命加速推进的大环境中,战斗力建设与运用发生了转变,从注重量的积累迈向了质的飞跃,从仅在军事领域突破转向了军地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相互深度融合,呈现出智能主导、快速迭代、全域对抗等越发显著的特征,同时结构性变化、跨代性跃升以及创造性运用也在加速推进。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人武部民兵队员在训练。陈三虎摄/光明图片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军队建设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以及战斗力建设运用上有了质的跃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质战斗力的比重有所提升;军事力量结构实现了整体优化;军事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生态实现了整体优化;战略管理能力有所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实现了整体优化。当前,国家经济社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为军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战斗力建设运用实现质的跃升提供了充沛动能。要抓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借助高新科技群体取得突破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力量,构建起顺畅高效、衔接有序且成熟稳定的军地协同机制,增强军地之间的合力,推动军队建设高质量发展以及战斗力建设运用质量的提升。
现代战争的科技含量在提升,战场体系对抗愈发激烈,军事系统运行的复杂性明显增加。这就对提高有限资源配置的精准度以及转化运行的效费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军在建设方面,科技含量有待提升,资源配置需要加强,质量效益也有待提高。同时,军事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战斗力建设效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要更好地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把地方的优势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要发扬勤俭建军的优良传统,把国家投入的宝贵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用好,凭借科学规划、技术创新以及高效管理,提升资源投入的效费比,达成能力产出的最优结果。
武器装备是军事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战斗力建设与运用的基础物质。高新技术和系统集成水平快速发展,导致武器装备升级换代的成本价格呈指数级上升态势。在信息化智能化加速发展的新状况下,武器装备在研发、试验、订购以及使用、维修、升级等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控制,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军队建设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一方面要通过开放融合来推动装备“降成本”,要充分依托并释放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以及制造业大国的产能优势,借助技术共研、基础共用、资源共享等方式,进一步分摊和压减武器装备的建设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要通过以智赋能大力发展“低成本”装备,在持续发展战略力量和主战平台的同时,发展诸如无人机、潜航器、智能穿戴设备等能够进行规模化生产、及时快速补充且在战场上具有高交换比的“小智廉”装备,以此打牢制胜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物质基础。
未来的军事博弈肯定是混合战、持久战以及消耗战。它必然要求凭借和运用国家的总体实力,要能够有效地控制战争成本,同时提升经济的可承受性。在战斗力的建设与运用方面,需要统筹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也要统筹好建设与备战的关系,还要统筹好作战与保障的关系,同时要统筹好新质力量发展与传统能力升级的关系。从军事、经济、外交、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一体联动和有序支撑,这样才能确保战略上的灵活度和主动权。应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加强各领域的战略布局一体融合,加强各领域的战略资源一体整合,加强各领域的战略力量一体运用,创新实战能力,厚植战争潜力,以最极端的条件为基础,在最复杂的环境中,系统地提升我国应对战略风险的能力,系统地提升我国维护战略利益的能力,提升我国应对战略风险、维护战略利益的整体能力和持久耐力。
3、依托新兴技术建设新质战斗力
当下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创新生态在发生深刻变革,呈现出泛在创新等特征;产业形态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呈现出军地协同、交叉融合等特征。应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把新质战斗力建设的源源动力蕴藏于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建设之中,把新质战斗力建设的磅礴威力蕴藏于一体化国家能力建设之中。
战争应对的安全威胁变得日益多元,采取的对抗形式也日益多样。既有在正面战场的常规武装冲突,又有在背后激烈进行的政治、经济、外交、舆论等方面的非常规攻防拉锯。战争成为了包含多样式对抗、多元化威胁以及多力量参与的复杂混合体。非军事领域的攻防不仅伴随整个武装冲突过程,而且展开的时机更早,冲突规模更大,攻击手段更隐蔽。新质战斗力的靶向不仅指向传统意义上的战场对决,其来源也不再仅局限于专门化的武装集团。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加留意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生物安全、科技安全等重点领域,谋划更为广阔的对抗空间以及更为广泛的力量来源,把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转化为基于综合国力的混合作战优势。
陆军某旅组织车载迫击炮实弹射击考核。崔获阳摄/光明图片
历史上,每当科技取得突破,使得人类活动空间有了新的拓展,紧接着就会出现对新空间军事优势的争夺与控制,随后会引发军队战斗力构成以及生成模式的重大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里,信息技术兴起了。在信息技术的渗透黏合作用下,以 1991 年海湾战争为标志,军兵种间作战域的传统壁垒被打破了。开辟出了空地一体、信火一体、跨域打击等新的作战形式。可以预见,在多种新技术新产业新概念的推动下,未来作战会有新的拓展。它将从地理空间拓展到物理空间,从有形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从信息争夺拓展到认知对抗。电磁频谱战、决策中心战、认知电子战、赛博空间战等数智虚拟空间的作战概念不断涌现。同时,战场前方与后方的边界趋于模糊,平时建设与战时运用的边界也趋于模糊。要大力推行“科学家+指挥员”这种协同创新模式,要加快对平战衔接的数智化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要持续优化面向全域作战的军事力量结构编成,要加快让战斗力建设运用实现空间扩域以及体系升维。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发生。经济单边主义开始抬头。贸易保护主义也在兴起。新兴技术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引发了伦理风险。各种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给国家安全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平时要进行军事力量建设,处置外部安全和军事威胁时也要如此。都要以高技术、高强度、高消耗的体系对抗为基础,关注作战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融合贯通。还要进一步把平战衔接工作做好,提升转换动员的质量和效果。应加强战时相关体系建设,包括科技动员体系、大国储备体系以及新域新质国防动员预备力量体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为契机,完善转扩产机制。以国家战略腹地的建设为抓手,优化供应链的区域布局。持续提升泛在创新网络的接入能力、多模态技术的融合能力以及多元化供应链的整合能力。通过进行应急应战压力测试与综合演练,来谋求在高强度对抗中的战略优势。
(执笔人:郭瑞鹏、饶璞、董支晓)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