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对话上海地铁读书人,探索都市阅读习惯与文化生态

admin

采访工作由彭珊珊负责,摄像工作由樊晔亲和傅海峰共同完成,视频编辑由徐储立负责,整个过程耗时 02:07。

2025 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时,澎湃新闻的翻书党栏目推出了特别策划,即“对话·上海地铁读书人”系列视频。该栏目随机对 10 位上海地铁阅读者进行了访问,通过他们的故事能够窥探到都市人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生态。

对话地铁读书人|来自法学教授的科普:读书日也是版权日_对话地铁读书人|来自法学教授的科普:读书日也是版权日_

孙先生是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的副教授,他的专长是知识产权法和网络信息法。记者向他表明来意,称这是为“4.23 世界读书日”准备的新闻专题。原本对采访有所担忧的他,立刻产生了兴趣,还表示自己知晓“4.23”,因为他的专业是版权法,这个日子的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不过大家现在通常都叫“世界读书日”。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其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汉译有“世界图书日”和“世界阅读日”。最初的创意来源于国际出版商协会,后来西班牙将该方案转交至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_对话地铁读书人|来自法学教授的科普:读书日也是版权日_对话地铁读书人|来自法学教授的科普:读书日也是版权日

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 4 月 23 日规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今年是第 30 届。这个日期和一些著名作家的生死相关。比如莎士比亚在 1616 年 4 月 23 日离世,塞万提斯也于 1616 年 4 月 23 日逝世,纳博科夫出生于 1899 年 4 月 23 日等。

遇到孙先生是在地铁上。他那时正在读《美国法的变迁(1780 - 1860)》。这本书是[美]莫顿·J.霍维茨著,谢鸿飞译,雅理译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9 年 7 月出版的。美国法并非他的专攻领域,他读这本书是想从其发展和演进的脉络里找到理解当下规则的钥匙。这本书是在出门前临时从书架上拿的。有时会特意为第二天的地铁通勤准备好想读的书,例如最近想看余华的《我胆小如鼠》。

对话地铁读书人|来自法学教授的科普:读书日也是版权日__对话地铁读书人|来自法学教授的科普:读书日也是版权日

孙先生认为地铁总体上是个很不错的阅读环境。因为能够将旅途中的时间有效利用,并且真正读进去时也不会觉得环境嘈杂。他觉得读书没有禁忌,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影响。

记者就数据时代图书版权所面临的新情况以及新挑战,向孙先生(孙益武,上海政法学院)进行了请教。他指出,与之前摄影技术等单项技术对图书版权造成的冲击不同,在数据时代,对图书版权的影响是全面且具有系统性的。在内容创作这一端,新技术让创作变得更为便利,能够随时随地完成创作,并且创作类型不再局限于文字表达,呈现出包容性与多元化的特点。在内容复制与传播方面,网络复制以及即时传播让内容分享变得便捷且高效,传统出版市场正遭受着数字内容平台的侵蚀。在利益激励这一层次上,作者和传播者的权利变现更加具有独立性,他们较少受到中介的限制,智慧变现的经营模式从 B2B(出版社与书店)转变为 C2C(作者与读者)。图书版权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最大冲击是盗版的猖獗;数字时代的版权法赋予作者实施技术保护措施的权利,然而,在与盗版者反复博弈中,权利人并不占优势;数字时代的未授权复制品不再质量低劣,完全可以做到既便宜又质量好。图书版权保护一方面依赖法律保障和技术控制,另一方面依赖读者对作者投入的认可。尊重版权的文化能让用户不再充当引诱盗版的角色,使得盗版既无市场又无利可图。

对话地铁读书人|来自法学教授的科普:读书日也是版权日__对话地铁读书人|来自法学教授的科普:读书日也是版权日

_对话地铁读书人|来自法学教授的科普:读书日也是版权日_对话地铁读书人|来自法学教授的科普:读书日也是版权日

澎湃新闻记者 彭珊珊 特约记者 樊晔亲

对话地铁读书人|来自法学教授的科普:读书日也是版权日_对话地铁读书人|来自法学教授的科普:读书日也是版权日_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