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知无界:云冈石窟艺术与历史探秘解读其艺术风格及深远意义

admin

北魏石窟造型风格样式的演进__北魏时期著名的石窟

_北魏时期著名的石窟_北魏石窟造型风格样式的演进

本书探讨了云冈石窟的壮丽辉煌,它是中国古代艺术瑰宝。梳理了云冈石窟历史背景,涵盖建造时代、文化交流影响、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中国艺术和佛教研究的深远意义。通过详细解读石窟中精美的佛像、壁画和浮雕,展现了云冈石窟艺术风格与技术手法的独特之处,让读者更理解中华文明包容力。

北魏时期著名的石窟_北魏石窟造型风格样式的演进_

北魏时期著名的石窟_北魏石窟造型风格样式的演进_

《探知无界:云冈石窟艺术与历史探秘》由杭侃编著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概说北魏历史和云冈石窟

我们现在把云冈石窟分为三期。

北魏石窟造型风格样式的演进__北魏时期著名的石窟

第一期是昙曜主持开凿的昙曜五窟。现在看来最突出的是第20窟。它本应和其他四个洞窟一样有窟门及上面的明窗。但后来前壁坍塌。之后它看起来最具视觉冲击力。我们如今能看到两尊佛像。实际上原本有三尊佛像。即我们于下面复原图上所见的云冈石窟第20窟的主尊以及东、西立佛。当下东立佛依然存在。西立佛因前壁和明窗坍塌而毁坏。前些年开展的窟前遗址发掘。发现了西立佛的残块。西立佛身体的大部分已被找到。

北魏石窟造型风格样式的演进__北魏时期著名的石窟

云冈石窟第16—21窟外景

所以原本的第20窟应当是以三世佛为主的洞窟。昙曜五窟统一的特点是其平面大致呈椭圆形。顶部呈穹窿形。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穹窿形是依照草原上游牧民族毡帐的形状设计的。洞窟佛像基本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为主。佛像占据窟内大部分空间。窟内没留下礼拜空间。所以我们推测最初在窟外观瞻。这也能解释为何昙曜五窟底下窟门稍小。而上面明窗很大。因为从窟外看。明窗满足观瞻需要

北魏时期著名的石窟__北魏石窟造型风格样式的演进

当然 云冈石窟极为高大 开凿时需从上面往下逐层进行 故而明窗和窟门成为出石料之处 这种构造 既因工程所需 也因礼拜空间所需

下图是云冈石窟第20窟的老照片。

北魏石窟造型风格样式的演进_北魏时期著名的石窟_

云冈石窟第二期洞窟主要在中部分布。具体是第5窟、第6窟。还有第7窟、第8窟。以及第9窟、第10窟。另外是第11窟、第12窟、第13窟

_北魏时期著名的石窟_北魏石窟造型风格样式的演进

其中 第12窟被称作音乐窟 洞窟里有许多当时的乐舞形象 这些乐舞形象表现的应是北魏时期皇家乐舞

第12窟中典型的图案内容有:

窟内壁面上有许多佛龛。龛中央体量最大的造像被称作“主尊”。两边各有一身体量较小的造像被称作“胁侍”。通常主尊是佛像,胁侍是菩萨像。不过在不同题材里,也有主尊是菩萨像的情形。胁侍除菩萨像外,可能还有弟子像。这些造像包含佛像与菩萨像

乐舞像。第12窟被称作“音乐窟”。原因是窟内壁面刻有各种乐舞场景。乐舞表演者是“天人”。“天人”即佛教里生活在天界的人。表演乐舞的天人叫“伎乐天”。他们有的击掌打节拍。有的演奏琵琶、横笛、腰鼓等多种乐器。有的翩翩起舞。展现出北魏时期音乐与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

北魏时期著名的石窟__北魏石窟造型风格样式的演进

“飞天”意思是飞翔的天人。它是天人的一种,和伎乐天一样。飞天主要出现在窟、龛顶部。有的手捧香花。有的托举宝莲、日月。这象征着佛教中天界的神圣和庄严。飞天一般表现为神祇形象。这些形象穿着飘逸服饰。姿态优美地飞翔于空中。为窟内增添了神秘与壮观之感。

窟龛内外除人物外 还雕刻有精美的装饰纹样 其中包括莲花 忍冬 火焰纹等典型佛教图案 还有源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神兽 山川树木 以及用于装饰窟龛的华绳 帐幔等 这些丰富了窟内的艺术表现

北魏石窟造型风格样式的演进_北魏时期著名的石窟_

第12窟的这些典型图案展示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高超技艺。这些图案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面貌。这些雕塑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宗教和雕塑艺术的重要资料。至今它们仍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