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在2025长三角国际田径钻石赛(上海/绍兴柯桥)的官方赛前新闻发布会上,吴艳妮出现在媒体面前,她身着运动服,笑容自信 ,还表示“‘网红’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向她提出“如何看待自己的‘网红效应’”这一问题,她给出了淡定且诚恳的回答,她毫不避讳自己身上自带的“热度”,她表达了用行动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女子100米栏运动的初心。
图说:吴艳妮在新闻发布会上
突破让边缘项目“出圈”
2023年成都大运会,吴艳妮成绩突破12秒76,2024年巴黎奥运会,她刷新中国女子100米栏奥运最佳成绩,今年3月南京室内锦标赛,她跑出8秒01的全国新纪录,吴艳妮一次次突破,证明女子100米栏同样能跑得精彩、跑得出彩。与此同时,社会对女子100米栏的关注逐渐升温。
如今的中国女子跨栏项目,谈到代表人物,越来越多年轻人会立刻想到吴艳妮。在她眼中,这股“聚光灯效应”背后,是自己自幼开始的努力以及职业生涯里的点滴积累。赛场上她有着“精致妆容”,还有独特个人风格,这些都成了吸引新一代观众的视觉符号。她坦率地说,这些灵感都是在母亲(同样是前田径运动员)的激励下产生的,“漂漂亮亮地上场”,能让更多人留意到田径运动本身,还能让原本比较冷门的女子100米栏得到一把“走红”的钥匙。
“网红”也能成正能量
对于“网红效应”,公众常常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红了就意味着浮躁,还会给运动员带来干扰,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传播红利”,能激发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体育的兴趣,针对此情况,吴艳妮在发布会上的回应从容又干脆,称“‘网红’并非贬义词。”让更多小朋友凭借影响力走出家门去运动,去体验跨栏之美,我为此感到开心。
这番话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成熟的心态,它更是一种珍贵的责任意识。以吴艳妮作为例子,面对各种各样的网络争议,她几乎从来没有刻意去逃避,而是非常大方地表达“感谢支持者,也感谢讨厌我的人”。这种坦诚以及胸怀,也使得所谓的“流量热度”更具备正面的引领价值。女子100米栏要从小众走向大众,需要敢于亮相、敢于表达的运动员形象,以此激发年轻群体的模仿兴趣,激发年轻群体的参与兴趣。
用韧性化解争议
其实,吴艳妮的运动轨迹并不顺遂。她曾在杭州亚运会遭遇抢跑争议,还在巴黎奥运会止步于半决赛,然而她始终未曾停下脚步,而是持续从挫折里吸取经验。比如抢跑事件,使她更注重起跑技术的提升;奥运会的淘汰,让她察觉到国际大赛舞台的高度与个人积淀存在差距。奥运会使她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不过她会秉持学习的心态去积累经验,她凭借谦逊的姿态为自己赢得了更多尊重。
另外,她常常带伤上场,坚持训练。就像她讲的那样,“不管身体舒不舒服,我都会直接上场,因为运动员本来就应当做好吃苦、受伤、挑战极限的准备。”这种坚韧的劲头,是体育人极具感染力的特质之一。怪不得,不少青少年看了她在电视上“眉眼锋芒”的那一刻,从此对短跨项目产生了全新的兴趣。
带动项目普及的更大意义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吴艳妮带来了个人的高光时刻,这更是一条通往“项目破圈”的道路。在中国田径的长久版图之中,男子110米栏曾因刘翔的传奇而一度备受关注。女子100米栏则相对不那么知名。如今,随着她不断打破纪录、稳定取得成绩,再加上独特的个人品牌打造,越来越多的观众意识到:原来女子跨栏也能够如此精彩!
如果说吴艳妮的“吸粉”使大家认识到这项运动的魅力,那么她更期望能有更多后辈传承这份热爱。她在场上场下都全力以赴地为此进行宣传:在媒体专访里,她时常鼓励青少年“能够勇敢输、也要勇敢赢”,在商业活动或者社交媒体平台上,她也多次呼吁“走上跑道,冲过栏架,感受速度与激情”。这恰好契合当下体育界对于“文化输出与榜样塑造”所达成的共识,让专业竞技不只是停留在金牌以及成绩的层面,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向公众传递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能量。